炎黃二帝與河洛地區(上)
□徐金星
河洛地區,位於黃河流域的中心,是整個黃河流域極為重要的構成部分。關於河洛地區的範圍,一般的界定是:以洛陽盆地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鄭州、開封,南至汝州、禹州,北至安陽、晉南,大體涵蓋了今豫西、豫中、豫東一部,豫北及晉南地區。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的傳説就産生於此。”“(黃河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河洛地區是炎黃二帝為中華民族奠基的主要區域,河洛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重要論述,對我們深入了解、認識炎黃二帝和河洛地區的關係,探索“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文脈之根在河洛故土”這一重大學術命題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1 平逢山與有蟜氏
《國語•晉語》言:“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炎黃二帝母族有蟜氏,是一個崇拜鮮花和蜜蜂的古老部族。《山海經•中山經•中次六經》言:“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無草木,無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是為螯蟲,實惟蜂蜜之廬。”
文中的伊洛,即古伊洛河;谷城之山,《清一統志》言:“谷城山在河南府(今洛陽老城)西北五十里,連孟津縣界。”許順湛先生言:“平逢之山在河南洛陽谷水以西。”驕蟲即蟜蟲,即蜜蜂,有蟜氏應是以驕蟲即蜜蜂為圖騰的氏族。根據《山海經》所記平逢山地望,有蟜氏故居平逢山,就在今洛陽、孟津、新安、宜陽毗連一帶,西有畛水,東有疆水,北臨黃河。有研究者認為,畛水、疆水(姬水)、姜水,均注入黃河。我們的先祖炎、黃二帝應出生在這裡。
據馬世之先生研究:關於有蟜氏居地,學術界存在不同説法,包括洛陽説(以平逢山為中心)、東阿説(指今山東省東阿縣)、橋山説(指今陜西省黃陵縣黃帝陵橋山)。通過梳理和論證,馬先生肯定了洛陽説,否定了東阿説、橋山説。
2 新鄭市與少典氏
《史記•五帝本紀》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言:“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母家有蟜氏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史記索隱》按:注“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譙周曰:“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續漢書•郡國志》言:“河南尹新鄭縣,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史記集解》又引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指河南郡)新鄭是也。”這是説少典、黃帝均為有熊國君,而有熊國地在新鄭縣(今新鄭市)。新鄭市被譽為黃帝故里,每年都會舉辦規模盛大的祭拜先祖黃帝的活動。
上述的河南尹、河南郡,均治洛陽(今漢魏洛陽故城),新鄭縣為河南尹(郡)下領屬縣之一。
3 青要山與黃帝密都
青要山位於今洛陽市新安縣。《新安史話》一書説,在新安縣北部,有一山系,西起鷹伏嶺,東北行至南石山,東西橫亙40公里,跨曹村(曹村鄉,後改名為青要山鎮)、石寺、北冶、石井等4個鄉鎮,通稱青要山脈。
《山海經•中山經》言:“青要之山,實惟(黃)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駕鳥;南望單(shàn)渚,禹父之所化。是多仆累、蒲蘆。”“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黃)河。”
據新安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原主任張友仁先生《青要山的傳説》言,涿鹿之戰後,蚩尤余部撤到今新安縣青要山一帶,欲據險復仇。有位名叫羅姑的姑娘,率領族人,協助炎黃二帝收服了蚩尤余部,教他們學桑務農,蚩尤在青要山“和合垣”上與炎、黃二帝歃血為盟,結為兄弟。羅姑因為有功,黃帝讓她在和合垣下的城崖地開府辦公,主司密都事務,並掌管天下的和平與婚姻。《青要山的傳説》的結論説:“炎黃蚩尤百戰和,中華民族三條根。黃帝密都青要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第一次融合的神聖福地,青要山和合垣成為中華民族和合文化的最早載體。”
據《新安縣誌》載:“(青要)山之腹地,有個村子叫‘城崖地’,村子四週,幽谷交錯,清流縱橫,巒銜峰接,環山為城。”
4 黃帝遊洛水之上
《竹書紀年》載:“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黃)帝祭于洛水。”“(黃帝)遊于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jiào)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於海,得圖書焉。龍圖出河,龜書作洛,赤文篆(綠)字,以授軒轅。”文中的“圖書”,即“河圖”“洛書”。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洛水》引《地記》言:“洛水東入于中提山間,東流匯于伊是也。昔黃帝之時,天大霧三日,帝遊洛水之上,見大魚……始得圖書。今《河圖視萌篇》是也。”
李健人《洛陽古今談》言:“中提山,委粟山之別名也。”“古有委粟山,在洛陽故城南。”而黃帝在洛水之上見大魚的具體地點,“在今洛陽故城(今漢魏洛陽故城)南,舊伊、洛二水匯合處”。段鵬琦先生在《漢魏洛陽故城》一書中考證,今所稱的“禹宿谷堆”即古之委粟山,地點在大谷關西北、伊濱區李村鎮南宋溝村北二三百米處。
據考,古今伊、洛水匯合之處,即所謂“伊汭”,並不總在一個地方。《水經注》言:“(伊水)又東北至洛陽縣南,北入于洛。”段鵬琦先生稱,漢魏時洛陽縣在漢魏洛陽城內,當時伊、洛二水交匯處“當在佃莊鎮王圪垱村東北方”。
《水經注》又引《史記音義》言:“鞏縣有鄩谷水者也。黃帝東巡河,過洛,修壇沉璧,受龍圖于河,龜書于洛,赤文綠字。”《洛陽古今談》言,其具體地點在今鞏義市洛水入河口,即所謂“洛汭”處。
需要補充説明的是,據有關文獻記載,在歷史上“河圖”“洛書”曾多次出現,而且都出現在河洛地區。除人們通常説的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黃河、大禹時神龜貢書獻于洛水,以及上面提到的黃帝在洛水受“河圖”“洛書”,倉頡在玄扈河汭之水受“洛書”外,還有唐堯受“河圖”、虞舜受“洛書”、夏禹受“河圖”、商湯受“洛書”、周公受“洛書”,等等。
5 玄扈水與造字臺
《宋書•符瑞志上》言:“黃帝黃服齋于中宮,坐于玄扈洛水之上……龍圖出河,龜書于洛。”《水經注》言:“洛水又東,至陽虛之山,合玄扈之水。”又引《河圖玉版》言:“倉頡為帝,南巡狩,臨于玄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受之。”《河南府志》言:“玄滬、陰虛今在永寧(1913年更名洛寧,治今城關鎮),陽峪河東,倉頡造字臺遺址尚在。”
據《洛寧縣誌》記載,倉頡造字臺位於興華鎮陽峪河東,臺高3.4米,上頂直徑3.3米,周長13.5米。據傳倉頡隨黃帝南巡,至玄滬(玄扈)水入洛處(即洛出書處),靈龜負書以授,遂選址造字,為華夏文字之始祖。
這裡提到的玄滬水入洛處,位於今洛寧縣城西約22公里長水鎮西長水村南,現存有古碑兩方,其一上刻有“洛出書處”4字。
倉頡,也作蒼頡。依據《世本》,一般認為他是黃帝的史官。《春秋元命苞》言,他“龍顏侈哆,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及受河圖綠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
6 涿鹿與阪泉
相傳,黃帝與九黎族首領蚩尤戰于“涿鹿之野”。涿,也作濁。傳統説法,涿鹿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東南桑幹河流域的涿鹿縣。但朱紹侯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史》認為:“涿鹿,當為濁陸,即在(黃)河、濟(水)之間為濁水所充斥散漫的原野。”馬世之先生等認為,涿鹿在洛陽盆地之內今鞏義市一帶。這裡古代有兩條“濁水”,一條是黃河,另一條叫黃水。《水經注•洛水》説:“(洛水)又東,濁水注之。”涿鹿即濁鹿、濁陸,即兩條濁水邊的陸地。
還相傳,涿鹿之戰後,炎帝、黃帝曾戰于阪泉之野。炎帝、黃帝是兩個近親部族,他們曾結成聯盟。阪泉之戰是聯盟內部的戰爭。傳統説法,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或説在今山西運城市解池附近。但東漢末“建安七子”之一應玚的《靈河賦》中有“涉津洛之阪泉,播九道于中州”之句,靈河即黃河,阪泉應是黃河之濱的一個湖泊,當在今黃河孟津縣段附近,阪泉之戰應發生在孟津縣境內。
(來源:洛陽日報 人文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