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經濟園區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發佈時間:2021-09-02 00:24:33

  

  提出背景

  2009年4月份,胡錦濤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産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國家已經在沿海地區確立了“5個流域”的龍頭地位,廣東作為珠江三角洲的龍頭、上海作為長江流域的龍頭、廣西作為大西南地區的龍頭、天津作為環渤海地區的龍頭、遼寧作為東北三省的龍頭。但隨著流域經濟的發展,黃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個便捷的出海通道,由此,我國首個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造也就確立了山東在黃河流域的龍頭地位,它也將改寫中國區域經濟版圖的格局。

  發展優勢

  山東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線長3000多公里,佔全國的1/6。擁有海灣200余處,其中優良港灣70余處,海岸2/3以上為基岩質港灣式海岸,是我國長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預選港址最多的岸段。

  此外,山東省海洋科技優勢得天獨厚,是全國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區”,擁有海洋科研、教學機構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等一大批國內一流的科研、教學機構,1萬多名海洋科技人員佔全國同類人員的40%以上。

  而經過近20年“海上山東”的建設,山東沿海地區已經形成了一系列海洋産業隆起帶,具備很強的承接發達國家産業轉移的産業基礎。

  戰略定位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黃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經濟引擎、環渤海經濟圈南部隆起帶、貫通東北老工業基地與長三角經濟區的樞紐、中日韓自由貿易先行區。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要遵循海陸統籌、海洋開發與保護並重、集中集約用海和綜合配套改革的原則,爭取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

  黃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的經濟引擎

  黃河流域跨九省區,陸域總面積佔全國37%,區域人口占全國31%。但在我國一系列空間發展戰略中,黃河流域尚無東中西一體化的發展戰略,仍是全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空白地帶。

  而黃河流域經濟發展之所以滯後於長江、珠江流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實行海陸統籌、海洋帶動、協調發展,致使流域內陸各省區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合作不夠活躍,延緩了經濟的增長。

  隨著藍色經濟區的提出,西起伊寧、拉薩,東至青島、日照的兩條高速鐵路幹線將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三大戰略貫穿一體,為黃河流域內陸各省區打開了東出大海的門戶,也為整個流域經濟的開放架起橋梁並填補國家空間發展戰略的空白,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與增長軸。

  環渤海經濟圈的南部隆起帶

  環渤海經濟圈,指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

  河北的曹妃甸工業區、天津濱海新區、遼東半島的“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均已被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佈局,而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山東半島海岸線長度佔到整個環渤海經濟圈海岸線總長50%以上,發展潛力和空間巨大。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提出,對加強與環渤海各省市區的合作,使山東半島成為環渤海經濟圈發展新的增長極,拉動我國腹地的經濟發展將發揮巨大作用。

  聯貫東北老工業基地與長三角經濟區的紐帶

  在我國規劃的鐵路“五縱五橫”中,山東處於東部沿海“一縱”的中樞地帶,具有天然的區位優勢。藍色經濟區的建設將有利於這兩大區域經濟板塊之間的融合互動、一體發展。

  總體規劃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包括9大核心區,分為主體區和核心區,其中主體區為沿海36個縣市區的陸域及毗鄰海域。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區,為9個集中集約用海區,分別是:丁字灣海上新城、濰坊海上新城、海州灣重化工業集聚區、前島機械製造業集聚區、龍口灣海洋裝備製造業集聚區、濱州海洋化工業集聚區、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産業集聚區、萊州海洋新能源産業集聚區、東營石油産業集聚區。每個集中集約用海區都是一個海洋或臨海具體特色産業集聚區。初步測算,到2020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9大核心區總投資約1.4萬億元,集中集約利用海陸總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9大核心區可用海域面積約22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陸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用海180平方公里,相關聯的開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當於在海上再造一個陸域大縣,從而大大擴展山東省的發展空間,搭建獨具優勢的海陸統籌新平臺、承載人口和産業轉移的新平臺、對外開放的新平臺、科技創新的新平臺。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除1個總體規劃外,還有15個省直部門分別編制海洋能源、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海洋生物産業發展、海洋裝備製造業、臨港重化工業發展、鹽化工及海洋化工産業發展、資訊服務、現代海洋漁業發展、生態環保、對外開放、園區發展、交通運輸發展、海洋工程建築業發展、海洋生態環保産業發展、現代農業發展、水利發展、土地開發利用、海底礦産勘探開發開採輸送加工等專項、城鎮體系建設、教育事業發展、科技事業發展、衛生事業發展、人力資源和社會事業發展、海洋文化旅遊業發展等25個專項規劃。

濰坊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