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諸城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於城北的諸馮村而得名。漢代置縣,宋代為密州州治所在地,蘇東坡在此任太守兩年,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千古絕句。諸城名人輩出,古有春秋七十二賢士之一、孔子的學生公冶長,《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宋代宮廷畫家張擇端,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清代宰相劉墉,《四庫全書》總閱竇光鼐等名士重臣;近有中國共産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一代詩翁臧克家,文學巨匠王統照、陶鈍、王願堅名垂青史。諸城還是全國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嘴恐龍化石就出土並陳列于諸城,因此,諸城又稱“龍城”。
諸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北依世界風箏都濰坊,東臨濱海名城青島,南靠新興港口城市日照,是山東半島重要的交通樞紐。膠新鐵路和濟青高速公路南線貫穿諸城,市內6條幹線公路四通八達,乘車1小時可達青島、日照兩大港口和青島、濰坊兩大機場。
諸城自然資源豐富。全市耕地面積160萬畝;水資源總量6億立方米;境內已探明的礦産資源20余種,總儲量1.3億噸以上,其中沸石岩、明礬石、金紅石儲量豐富,且為山東所獨有,極具開採價值。
諸城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新興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創造了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産業化、中小企業改制、為民服務聯動、農村社區化服務與建設等聞名全國的“諸城經驗”,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8年,全市預計完成地區生産總值350億元,同比增長14%。實現財政總收入32.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4億元,分別增長15.4%和25.1%。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24億元,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76億元,增長29.6%。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4080元,增長13.5%。城鎮登記失業率2%。人口自然增長率2.69‰。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工業發展迅速。成功培育起了汽車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紡織服裝三大主導産業,實現産值、利稅分別佔全市工業總量的85%以上。同時,著力培植了精細化工、裝備製造、電子資訊、造紙包裝、木器傢具、建築建材等新興産業,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培強做大了福田、外貿、得利斯、新郎、桑莎、龍光、義和等一批骨幹企業,200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24億元,增長13%。2007年全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件、中國名牌13件、國家免檢産品13件,省著名商標29件、省名牌産品41件,省級優質服務品牌2件。知名品牌從層次到數量均居全省縣級市最前列。
農業基礎雄厚。是全國農業産業化的發源地,全國糧食、主料煙、瘦肉型豬生産基地,現已發展起肉雞、生豬、黃煙、糧油、蔬菜、棉花、淡水養殖、桑蠶、食用菌、萬壽菊等十二大主導産業。2008年,農業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現代農業發展加速,榮獲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和全省農業産業化先進縣稱號。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7701元,增長13.5%。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目前已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係,日本住友、伊藤忠、仁木,南韓尚真、興亞,美國泰森、沃爾瑪,馬來西亞金獅,以及北汽福田、中國紡織品進出口總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在諸城建立了獨資或合資合作企業。2008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8.4億美元,利用境外資金1560萬美元,分別增長20.5%和130%。
服務業發展領域不斷拓寬。先後建起了龍城市場、密州商城、九龍商貿城、龍海水産城等一大批骨幹市場和商業網點,其中龍海水産城規模居全國同行業第一。200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億元,增長20.6%。
加快發展現代旅遊業,拉起了以恐龍文化為主調、名人文化為主線、以“六山七水八園”(馬耳山、障日山、大山、常山、竹山、盧山、濰河、涓河、扶淇河、蘆河、墻夼水庫、三里莊水庫、青墩水庫、萬畝板栗園、萬畝桃園、萬畝梨園、萬畝茶園、萬興植物園、大源園林、密州園林、松島鹿園)為主體的現代旅遊城市框架。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以“四城聯創”為切入點,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準,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品位明顯提升。科學制定並深入實施了中心城地區空間發展規劃,拉起了“一中心、四個副中心”城市發展框架,規劃建設了近百棟高層樓宇;2008年,濰河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有序推進,完成投資2.8億元,硬化、綠化、亮化濱河道路33公里;加快境內國省道和城鄉道路改造步伐,新建改造農村公路883公里,實現村村通油路;統籌供水、供氣、供熱建設,加快“數字諸城”建設進程,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鄉一體化發展框架初步形成。
諸城發展環境優越。2007年,為適應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規劃建設了省級經濟開發區和城東項目區,市財政累計投資18億多元,實現了“八通一平”(“八通”即通水、通路、通電、通暖氣、通天然氣、通有線電視、通排污管道、通通訊光纜,“一平”為土地平整)。為進一步提高政府服務水準,成立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機關行政效能監察中心和經濟軟環境投訴中心,設立了諸城海關辦事處,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極大地改善了投資環境,促進了全市經濟發展。
濰坊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