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青州,為古“九州”之一。1986年由原益都縣撤縣設市。總面積1569平方公里,現轄3個街道、9個鎮,2個園區。總人口90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近3萬人。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十佳休閒宜居生態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是山東30強、全國百強之一。
•經濟狀況
2009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00.2億元,增長13.1%,完成財政總收入了36.5億元,增長15.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4.7億元,增長25%,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91.7億元,增長24.1%,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69.8億元,增長32.2%,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3864元、7695元,分別增長8.2%和9.6%,全市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繁榮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
•歷史文化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尚書•禹貢》記載“海岱惟青州”。按五行學説,青州地處海(東海)岱(泰山)之間,位於中國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自兩漢時期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東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貿易中心。青州歷史名人薈萃。寇準、范仲淹、宗澤、張叔夜等朝廷重臣,鄭道昭、歐陽修、王世貞等文壇巨匠,都曾居官青州;王曾、邢王介、鐘羽正、馮溥等一代名臣,燕肅、于欽等學術巨擘,都誕生在青州這片土地上;這裡還哺育過酈道元、黃庭堅、李清照、馮惟敏等一代名流。境內有被譽為“中華之最”的雲門山大“壽”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駝山、魏碑鼻祖鄭道昭的玲瓏山題刻、國家森林公園仰天山、世界罕見的長達2600米的山體巨佛、被評為中國“二十世紀百項考古發現”之一的龍興寺佛教造像等,處處散發著悠久的文化歷史風采和魅力。
•地理氣候
青州市境內西南部為山巒起伏的低山、丘陵,東北部為山前沖積平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全市耕地面積6.79萬公頃,土壤類型較多,適合農業生産;氣候條件優越,光熱資源豐富,常年平均氣溫14.2℃;年降水492.9mm; 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率分別達到30.5%和45.1%,生態環境優美。
•區位交通
青州地處山東半島中部,西距濟南國際機場120公里,東距青島港210公里,膠濟鐵路、羊臨鐵路、濟青高速客運鐵路、濟青高速公路以及長深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叉貫通,被列為山東半島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膠東半島高端産業聚集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三區”的交匯點,也是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銜接配合的重要樞紐。
•産業特色
農業--培育形成了瓜菜、畜牧、花卉、果品、優質糧五大支柱産業,彌河銀瓜、青州蜜桃、敞口山楂等特産遠近聞名。特別是花卉産業異軍突起,全市花木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花卉交易中心20萬平方米。連續八年成功舉辦花卉博覽交易會。2009年中國第七屆花卉博覽會在青州舉辦。
工業--主要有機械製造、石油化工、冶煉建材三大主導産業,現代化工業體系完備。2009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529家,實現總産值668.4億元,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10家,實繳稅金過千萬元的企業2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37.9億元、利稅33.6億元。擁有山東省名牌産品16個、著名商標17個,中國名牌産品2個、馳名商標1個。
旅遊業─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境內自然景觀、歷史人物等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國家AAAA級景區2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國家地質公園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通過整合區內旅遊資源,新建龍興寺、宋城、花卉博覽園等大型旅遊項目,形成 了古城文化、佛壽文化、山地森林、東方花都、齊文化五大旅遊片區。2009年旅遊總收入19億元。
物流業--現代物流中心被列入山東省“十一五”服務業發展規劃,鋼鐵物流園、港天保稅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項目建成;商貿流通業,年交易額過億元的專業市場達40余處,200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6.6億元。
房地産業--2009年完成房地産投資29.2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71.09萬平方米。
文化産業--文化經營單位400多家,形成書畫藝術城、鈺鏵文化市場等較大文化市場4處,年交易額10億多元。
•政務環境
以打造文化名城、旅遊名市、生態名市和經濟強市“三名一強”生態文明新青州的目標,以“三個尊重三個服務於”為準則,千方百計為投資者創造良好的生産和生活環境,加強了的城市交通環境、生態居住環境、法制環境建設,探索建立了“人民辦事中心”這一獨具特色的行政管理和服務模式,集中辦理各類行政審批、為民服務、會計核算和招投標等事宜,著力打造高效、廉潔、服務型政府,已進駐部門 70 個,工作人員400名,納入各類服務、審批事項506 項,基本實現了“進一個門辦一切事”,平均每天接待辦事群眾5000 余人次,辦理各類事項4300多件,按時辦結率達100% ,大大方便了投資者, 提高了行政效率。
•建設規劃
在城市建設中充分挖掘文化底蘊,突出“古”、“青”特色,堅持“白墻灰瓦、綠樹青石”的城建風格,啟動“宋城”、“廣縣古城”等項目,創意城市經驗被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專題介紹。把整個區域劃分為 “一城五區”六大功能區,中心城區以承接金融、商貿等現代服務業項目為主,東部東方花都生態城以承接現代花卉産業項目為主,西部?p山經濟發展區以承接工業項目為主,南部文化産業園以承接文化、教育項目為主,北部經濟開發區以承接高新技術産業項目為主,西南部山區以承接生態旅遊項目為主,通過整平廢舊礦坑、拆村並點等措施,大大提高了項目的落戶承載能力。
濰坊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