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八音”?據《辭海》所載,“八音”是“中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鐘鈴等屬金類,磬等屬石類,塤屬土類,鼓等屬革類,琴、瑟等屬絲類,柷、敔等屬木類,笙、竽等屬匏類,管龠等屬竹類。”上黨八音會主要的樂器有鑼、鼓、鈸、小鑼、胡胡、嗩吶、笙、管。後來又增加了小镲、梆子、胡琴、笛子等,現在有的則配以銅管與電聲樂器。但稱謂上還是叫八音會。
上黨八音會始於何時,史無所載。但考辨散存于書志筆記中的零星記述,可以大致作這樣的推論:它萌生於戰國秦漢時期,脫胎于唐代樂舞和宋金隊戲,形成發展于明末清初。
上黨是凝聚大量人類文明的古晉聖地。浸潤著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融會修磨,演繹著自己的輝煌。50年代初長治地區發掘“戰國墓”,曾出土了8個編鐘和16個編磬的事實説明,早在兩千多年前,商代諸侯微子創建微子國時,就已經十分注重音律了。
春秋戰國時代,音樂就已取得相當的成就。除儒家所極力維護所謂“治世之音”外,各國紛爭,“禮壞樂崩”。民間的音樂不僅廣為流傳,就連帝君王侯也好俗樂而厭雅音。孔子與孟子都“惡鄭聲之亂雅樂”(《論語·陽貨》、《孟子·盡心下》),但魏文侯卻對孔子的弟子子夏説:“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禮記·樂記》),梁惠王也對孟子説:“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孟子·梁惠王下》)。此時的趙、魏、韓三晉時期,民間歌謠與音樂也頗盛行,曾産生過《魏風》、《唐風》。趙、魏、韓與各諸侯國交往時,也禮樂相傳。廣為人知的秦趙澠池之會,也“鼓瑟”、“擊缶”取樂。如此廣泛的音樂交流,對於上黨地區民間音樂的萌生已具備一定社會條件。
到了秦漢之後,中華一統,國運昌盛,國力強大,威加海內。帝王作樂宮中封禪東海,朝仙拜佛,因而宮廷音樂與廟堂音樂逐步興起。這時的民間音樂與宮廷音樂、廟堂音樂同生共存,且互相借鑒吸收,交相輝映。民間音樂的精華不斷為宮廷音樂和廟堂音樂所選取變得更加鮮活豐富,而民間音樂也不斷汲取宮廷音樂與廟堂音樂的優良成份與演出形制,豐富和發展著自己。漢時的鼓吹樂,就是一種以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管樂器)為主的合奏音樂。《樂府詩集》引讞定筆記雲:“鼓吹未知其始也,漢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班壹在秦末時避地婁煩,以牧起家,至漢孝惠、高後時,“以財雄邊”,出入遊牧“旌旗鼓吹”十分神氣,後傳入漢室,宮廷給以加工,備皇家之用,這就成了官方的“黃門鼓吹”。晉崔豹《古今注》雲:“漢樂有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也。”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對鼓吹樂非常看重,起始只為皇家所專,以壯聲威,後亦把它當特殊恩賜之物,以給臣下。例如漢武帝時南越置交趾、九真等九郡,賜以殊恩“皆假鼓吹”;東漢時班超拜長史,亦“假鼓吹麾幢”。魏晉時稍為寬鬆,衙門督將王校悉有鼓吹。這種大範圍的“假(給予)鼓吹”,打開了一條由官方流入民間的通道。所以民間而後也就有了鼓吹樂,迎神祭祀、婚喪大禮都有鼓吹樂以助氣氛。《晉書·禮志》:“漢魏故事,將葬,設吉兇鹵簿,皆有鼓吹”,講的就是這一種情形。這種將鼓吹流佈民間的事實,史書多有記載。是否也流到了當時的上黨尚不可知,但從鼓吹樂以鼓、角、管等樂器為主,節奏熱烈奔放,音響高亢宏亮並群體演奏的特點看,至少可以説,上黨八音會是吸取了鼓吹樂的演奏形式與音樂特點,也可以説它對上黨八音會的萌生是有著直接的影響與作用的。
唐代的樂舞演奏,有正散、雅俗之分。所謂正樂乃官方禮儀之樂,也即雅樂;散樂則為民間(或來自民間)之樂,即俗樂。正散之樂的演奏與作用不同,各個等級的待遇亦有區別(不過唐時的俗樂已大大壓過雅樂,而廣受歡迎)。在白居易的《新樂府·立部伎》中就有記述:“立部伎,鼓笛喧……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鳴。……坐部退為立部伎,擊鼓吹笙和雜戲。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樂懸操雅音”。另據史載,唐玄宗李隆基“精於音律”,繼位前為臨淄王時,府中就蓄有散樂一班,作潞州別駕,亦大力提倡民間音樂。據《潞安府志》第三十九卷載:“唐時民間以玄宗自潞州還京師制【還京曲】”,時在唐景龍元年(西元707年),開元十一年(西元723年),李隆基回潞州時,民眾鼓樂歌舞相迎。在這鼓樂歌舞中,演奏【還京曲】自是不能少的,而演奏樂曲中“擊鼓吹笙”、“笙歌鳴笛”當屬勢在必行。唐代白翁所記的散樂演奏,既有屬打擊樂的“擊鼓”,又有屬吹奏樂的“吹笙、鳴笛”。由此看來,這“吹、擊”兼備的演奏,似可看作是吹打樂的雛形。
宋金時期民間音樂在上黨地區較之唐代更為繁盛。從演奏的形制與樂器的使用上看,比唐代更為講究,配伍也近似現今的八音會。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的壁畫“露臺表演圖”,樂隊十二人兩邊八字排座,所用樂器有拍板、笛子、笙、箜篌、杖鼓、排簫、管子、琵琶等。高平西李門二仙廟宋代石刻“隊戲圖”中,樂隊的樂器有拍板、托鼓、杖鼓、簫、管、笛等。還有一個佐證是,宋金時期上黨地區有為數不少的舞樓(樂樓),是專供演奏樂曲的隊戲用。每到節日,這些樂樓則要演奏樂曲和隊戲祀神娛人。平順縣九天聖母廟的宋代舞摟、沁水縣嘉豐郭壁始建於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的舞樓,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演奏樂曲的場所。從其高大雄偉奢華的建築形制來看,可以推想,當年演奏樂曲的盛況當不同凡響。
從現存唐與宋金的文獻資料可知,此時的民間音樂不僅是“吹打”的特點突出,而且樂器使用也更加繁多,演奏的場所、樂隊的形制都是比較講究的。應該説,此時八音會脫胎的條件完全具備了。
中共長治市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