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民間藝術

八音會

發佈時間:2021-09-06 01:43:32
  在上黨地區流行最廣的音樂組織和音樂形式,以古代把金、石、絲 、竹、瓠、土、革、木稱作”八音”而得名。從長子縣西南呈村元代就製造鑼鼓樂器看來, 至少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境內多數縣的大村大鎮,都有八音會,有的稱為“公議會”、“ 同樂會”等。一般都在冬季農閒請教師來教練。樂器有大鼓、小鼓、板、大鑼、小鑼、鈸、 镲、小雲鑼、梆、巨琴、二把、胡胡、嗩吶、木魚等,和上黨梆子的樂器完全相同。演奏的 曲牌有〔十大番〕、〔小十番〕、〔十樣錦〕、〔長皮〕、〔節節高〕、〔戲牡丹〕、〔得 勝令〕、〔招軍〕、〔如令〕、〔盜令〕等數十個。八音會的活動是參加迎神賽社或為舉辦的各種遊藝伴奏,也應村民之邀,為娶親或搬家“暖房”。迎神賽社實際是搞大型的觀摩比 賽。演奏員穿著長袍大褂,著禮帽,衣領裏插一面寫有村名或會名的小紅旗,細吹細打,緩步行進。如果遇上商號或住戶在街中心擺上一張上面擺有煙茶(或酒)的桌子,就需停下來演奏一番。如兩支八音會在街頭相遇,則停下來展開競吹,互不示弱。有不少八音會會唱“ 圍鼓戲”(圍著老鼓坐著演奏,作不穿戲衣的清唱)。也有些能粉墨登場,演唱上黨梆子或者 澤州秧歌,變成了”自樂班”。解放後,由於樂人停止了活動,八音會增加了為結婚迎送新人和為死者“送殯”。演奏中也增添了許多新的曲目,如《東方紅》、《小放牛》和各種民歌。以後活動逐漸減少。80年代開始又出現興旺氣象。1997年冬,長治市組建的“山西省民間鑼鼓藝術團”赴港演出,受到香港同胞及國外友人高度讚譽。

中共長治市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