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長治概況

郊 區

發佈時間:2021-09-06 02:55:39
[地理位置]

 長治市郊區位於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東緣,地處東經112°59'35"-113 °12'35",北緯36 °07'20"-36 °26'10"之間。東與平順,壺關毗連,西和屯留,長子為鄰,南與長治縣、長治市區接壤,北和襄垣,潞城相望。高山、丘陵、河谷沖積平原兼而有之。地勢南高北低,全區最高點老頂山海拔1378.2米。

 

[自然條件]

全區總面積2384.77平方公里。土地面積2.8萬公頃,耕地1.08萬公頃。礦藏8種。主要河流5條,其中濁漳河最大,境內全長30.5公里。

 

[氣候]

       區境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欠豐。

 

[歷史]

長治郊區地域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一萬年前已有人類在境內繁衍生息。傳説中的堯舜時期,境域為冀州之域。商時為黎國,秦屬上黨郡,漢因之。唐武德元年置潞州區域屬之。宋為隆得府。明屬潞安府長治縣。清沿襲之。民國初廢府、州,改屬冀寧道。屬山西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置太行專署。民國34年10月境域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域區劃數度變遷,但無建制。1976年2月1日長治市郊區正式成立,才成為一個縣級行政區,迄今已20多個春秋。

長治市郊區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就有中國共産黨活動,民國21年,“上黨聯立簡易鄉村師範學校”在北寨建立,史紀言、王中青、趙樹裏等先後在該校任教,該校是境域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搖籃,為抗日戰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抗日戰爭時期,境域曾是八路軍129師的活動地點。民國27年,朱德、彭德懷率領八路軍總部曾在故縣和中村東北的龍泉山短住。民國34年,劉伯承在黃碾鎮指揮了著名的上黨戰役,揭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中,郊區為之獻身的烈士有500人,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資源]  

        全區礦藏資源豐富。煤層面積150平方公里,主要為3號煤、15號煤層已探明煤炭儲藏量為3.2億噸,實際可利用儲量2.12億噸,煤炭品種全、品質優、可利用率高。石灰岩儲量50億噸,可開採量30億噸,品位一級,礦體露天。

        區境內地表地下水資源豐富,濁漳河、石子河、嵐河流經境內。相當於四個杭州西湖、面積27.5平方公里的漳澤湖蓄水1.9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20萬畝,日可供工業用水10萬噸。在十年九旱的黃土高原上屬於相對富水區。

 

 

 

中共長治市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