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黎城縣位於長治市東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的“東大門”,素有“三省通衢”之稱。 黎城縣屬黃土高原一部分,以中等構造剝蝕侵蝕山地為主。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係複雜的山脈盤結而成。縱觀全縣,四面環山,中間低凹,山多川少,地形複雜,是太行山中的一個小型山間盆地。縣境內西北高、東南低。最高的全榆洼頂,海拔為2020米;全縣山區約佔總面積的58%,丘陵約佔總面積的31%,平川約佔總面積的11%。
[自然條件]
縣境東西寬約22.2公里,南北長約50公里,全縣總面積1101平方公里。礦藏21種。主要河流17條,濁漳河最大全長39.6公里。
[氣候]
黎城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象,為半濕潤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少雪,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熱而多雨,秋季有時澇有時旱一般比較涼爽。平均降水量547毫米,無霜期184天,有“上黨小江南”之美譽。年平均氣溫11.7℃,年降水量429.1mm。
[歷史]
黎城,春秋為黎侯國。漢、三國迄兩晉,為潞縣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恢復山西省建制,黎城屬長治專區。1959年1月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區,1979年改為晉東南地區行政區署,黎城仍為其屬縣。1985年4月30日,國務院撤銷晉東南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黎城劃歸長治市管轄。
[資源]
現發現各類礦産21種,探明儲量的5種,礦種多、儲量大。在各類礦産品資源中,鐵礦優勢最為突出,探明總儲量為1.03億噸,保有儲量為9500萬噸;鐵礦主要産品精礦粉硫磷含量低,品位可達72%以上,僅次於瑞典,被譽為“黑色金子”。除此之外,還蘊藏著豐富的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産。其中,硅礦儲量5億噸左右,白雲石儲量5億噸左右,鉀礦儲量5億噸左右,石膏礦儲量5000萬噸。其他磷礦、大理石、石英礦等礦産資源富集。為該縣工業特別是礦産冶煉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保證。
全縣耕地面積300564.2畝,園地面積31585.9畝,林地面積422911.3畝,牧草地面積347769.2畝,未利用地面積410284.8畝。全縣土壤劃分為二個土類(褐土、草甸土),三個亞區,20個屬,59個土種。其中以 褐土為最多,佔總面積96.8%, 遍佈在全縣各鄉鎮。其次是草甸土,佔總面積的4.3%, 分佈在清漳河、濁漳河及其支流兩岩的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上。
黎城縣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濁漳河和清漳河,分別從南北由西向東過境,以橫嶺為界,流入濁漳河的有平頭河、中莊河、原莊河、小東河,流入清漳河的有龍王廟河、大南河、白寺交河、南委泉河、柏官莊河、源泉河、香爐交河。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7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3851億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儲量0.97億立方米,重復水量為0.88億立方米。
全縣現有小型水庫為3座,塔坡水庫、陽南河水庫、三聯壩水庫,總庫容400萬立方米。
中共長治市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