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沁縣位於山西省晉東南地區北部、太行、太岳兩山之間,東接襄垣、武鄉,南鄰屯留,西部與沁源毗鄰,北部與武鄉及晉中地區的平遙接壤,位居省城太原與市府長治的中軸線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門戶、潞澤咽喉”之稱,是長治市北部四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自然條件]
全縣總面積為1315平方公里,屬黃土丘陵山區,全境地形四週隆起,中部低平,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點為位於西部的棋盤山,主峰海拔1745.5米,最低點為南池鄉的二神口,海拔高度為916米。土地面積13萬公頃,耕地3.4萬公頃。主要河流12條,其中漳河最大,境內全長38.9公里。
[氣候]
沁縣屬於暖溫帶大陸性氣候, 年平均氣溫8.9℃,全年無霜期167天,沁縣城市區域內空氣品質達三級以上天氣達300天,年平均降雨量為606mm,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典型農業縣,也是全省的産糧大縣之一,大部分地區農作物採用二年三熟制。
[歷史]
沁縣歷史悠久,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人類生息。西元前十一世紀,晉滅赤狄部後置銅革是邑,秦為銅革是縣,北魏時屬并州鄉郡,隋初屬上黨郡,宋初建威勝軍,元初稱沁州,民國初年廢州改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屬太岳專署。1946年沁縣解放,屬晉東南地區行署領導,1985年市管縣體制後隸屬長治市。沁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沁縣歷史悠久,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自古為人文薈萃之邑 ,中心轄治之所, 境內有省級文物4處,縣級文物18處,位於縣城西南15 公里處的冊村鄉烏蘇村,有戰國時南韓別都闕與城遺址,縣城南25公里處的故縣鎮村,是古銅革是縣城遺址,村西的紫金山文中子石室,因隨唐大儒王通在此培養出魏徵、杜如晦、房玄齡、溫大雅等八大國公而聞名,縣城西30華里處的伏牛山龍泉神廟,曾以其規模宏大,氣貌不凡而聞名三晉,城南二郎山上,建有我國目前最大的民間北魏石刻陣列館,館內藏有北魏到北宋500 年間的南涅水石刻為主的各類造像塔,單體造像及碑碣近千件,康熙皇帝御筆親書《千字文》石刻被列為“中華之最”,陶淵明手書撃夤旁郵珨十二首玉石石刻全國聞名,目前以南涅水石刻館、 徐村吳王典墓、太裏羊舌氏三賢墓為龍頭,康熙皇帝御書樓,漳河源頭龍珠寺、華山相配套的人文遊覽區;以二郎山、西湖公園為主的黃土風景區,以小東嶺八路軍總部舊址,後溝新華日報舊址、烈士陵園、決死一縱隊紀念館為主的革命紀念旅遊區已初步形成。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薄一波曾在這裡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沁縣就以出兵、出糧、出幹部而著稱。為了中華人民的解放事業沁縣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後代子孫留下了光榮的革命傳統和珍貴的精神財富。
[資源]
沁縣境內水資源極其豐富,主要河流有漳河,庶紀河、段柳河,徐陽河、迎春河、圪蘆河、白玉河、涅水河等八條,呈井字型分佈,地表水年徑流量為1.316億立方米。並建有圪蘆河、月嶺山兩座中型水庫和十一座小型水庫,總庫容量達到6830.4萬立方米,且有泉水19處,地下水總動貯量為4500萬立方米,調節貯量6000萬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為發展漁業生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立足水資源優勢,我縣組建了晉沁漁業集團公司,水産品産量、品質在全省獨一無二。
沁縣礦産資源較為貧乏,境內有少量的煤、石油及天然氣。高嶺土、紅金石和礦泉水是我縣主要的礦産資源,無論貯量還是利用都在全省獨一無二,位於漫水鄉後泉、郭村鎮元王的兩股泉水,日涌出量達到萬噸,屬含鍶重碳酸鈣鎂型優質天然礦泉水,其品質和貯量都超過嶗山,可與法國阿爾卑斯山礦泉水相媲美。
土地和生物資源是沁縣資源優勢的集中體現,全縣現有宜林面積15萬畝,實有林地 萬畝,主要樹種28類100余種,宜牧面積 萬畝。此外, 縣境內繁衍生息著200多種野生動物。禽類和500多種野生植物。
中共長治市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