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又是貧困山區和資源大區,有聞名全國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和八路軍總部舊址等28處國家一級保護的革命文物。
[地理位置]
武鄉縣位太行山區東麓,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最北端,東經112026’至113022’。北緯36039’至37008’。東鄰黎城、左權;西界祁縣、平遙;北與榆社毗鄰,南與襄垣接壤,西南與沁縣交界。平面圖上,疆界總長287公里。
[自然條件]
縣境東西長150公里,南北最短距離10公里。全縣總面積1610平方公里。土地面積3.8萬公頃,耕地2.76萬公頃。礦藏7種。主要河流5條,其中濁漳河最大,境內全長32公里。
[氣候]
武鄉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徵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季風強盛。 冬季寒冷少雪,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各地因海拔高低不同氣候差異較大,最熱的監漳灘,年平均氣溫約在10℃左右,境內年平均無霜期在150天左右,最長的城關地區,無霜期在170天上下,東西兩側山區,無霜期一般在140天,境內各地的地形、地勢差異較大,年降雨量分佈亦明顯不均,西部地區降水偏多,東部偏少。分南、故城、涌泉一帶年降雨量在580—600mm,洪水、窯灣、韓北一帶降雨量在540—580mm。
[歷史]
武鄉縣是根據境內有武山和武鄉水而得名。其境域大約包括今榆社和武鄉縣中東部地區。城邑在今榆社縣城北15公里的社城鎮。 武鄉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 這裡就有人類居住。 西晉,武帝泰始年間(西元265年- 274年),涅縣分為三縣,即武鄉縣、 鐐陽縣和涅縣,從此始有武鄉縣之名。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9月,山西省劃為七個行政區。武鄉縣屬第三行政區,行署駐沁縣。1939年7月,日寇侵佔白晉路。同年閻錫山製造“十二月政變”。從此,武鄉縣脫離了舊山西省領導,屬太行抗日根據地第三專區(亦稱三分區)。1940年6月,日寇侵佔段村。為適應對敵鬥爭形勢需要,武鄉縣分成武 (鄉)東抗日縣和武西抗日縣。武東、 武西兩縣均屬冀南太行聯合辦事處三專署領導。1941年7月起,兩縣均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三專區。1945年8 月25日,段村解放。9月,武東、武西兩縣合併為武鄉縣。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鄉縣屬長治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58年,長治行政區改為晉東南專區,專署仍駐長治。1958年 11月,榆社縣和武鄉縣合併,稱武鄉縣。屬晉東南專區。1959年7月,榆武再次分治。1985年,撤銷晉東南地區,分設長治市和晉城市, 武鄉縣屬長治市管轄至今。
[資源]
武鄉縣礦産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白雲岩、石灰石、大理石、鋁礬土、硅藻土、天然礦泉水等,其中煤炭儲量28.6億噸。現有煤礦32座,年生産能力700萬噸,是全國重點産煤縣之一。
武鄉縣共有土地2432333.8畝,其中耕地615272.5畝。林地364097.7畝、園地24898.7畝、牧草地1146.7畝;建設用地75190 畝;水域面積40652.7畝,未利用土地1296771.9畝。按2001年人口計,每人平均佔有耕地約2.9畝。
中共長治市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