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長治概況

襄垣縣

發佈時間:2021-09-06 02:55:42
[地理位置]

襄垣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之北,地理座標為東徑112°42′-113°14′,北緯36°23′-36°44′之間。東以仙堂山、黃岩山與黎城分界;西以石磴山和沁縣相連;南以五陽山、麓佔山、磨盤山、五讚山分別與潞城、長治市、屯留接壤;北和武鄉為鄰。縣城位於長治市主城區北約50公里。

[自然條件]

       全境地形西北高而東南低,屬半山丘陵地區,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魏灰山海拔1725米,為境內最高山峰。縣城為境內最大盆地,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40公里,全縣總面積1160平方公里,折合174萬畝。按地貌劃分:丘陵佔57.5%,山區佔31.9%,平川佔10.6%。 耕地3.8569萬公頃。礦藏30余種。主要河流4條,其中濁漳河最大,境內全長31.38公里。

[氣候]

襄垣屬大陸性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9℃,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無霜期平均166天左右。大陸性氣候特別顯著,平均氣溫8°-9℃,四季分明。

 

[歷史沿革]

襄垣因西元前455年趙襄子築城於此故名。西漢置縣,歷代未改。

據考古證實,新石器時代這裡已有人類棲息繁衍,境內村落附近有灰坑、石斧、骨器、繩紋陶片等文物出土。經鑒定,為龍山(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距今4000多年。襄垣夏屬冀州,商初屬上黨國,後併入黎國。西周復屬上黨國。

秦置襄垣縣屬上黨郡。西漢新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襄垣為上黨亭。東漢光武建武元年(25),易亭為縣,復稱襄垣,屬并州上黨郡。東漢建武四年(28),屬匈奴族郝散領地。西晉永嘉二年(308),劉琨遷都尉張倚領上黨據襄垣,在城北12里(今堡底村一帶)築安民城。東晉鹹和三年(328),為後趙石勒轄地。唐武德初,復置韓州于襄垣,因漳水浸城,築新城于甘水之南(今址)。領襄垣、銅輥、黎城、涉縣、武鄉等五縣。貞觀十七年(643)廢韓州,以縣屬潞州。

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屬隆德軍,後屬隆德府。靖康初,屬金河東路潞州屬縣。至元八年(1271),廢屯留縣併入襄垣,為潞州轄縣。至元十五年(1278)屯留、襄垣分置。明嘉靖八年(1529),襄垣屬潞安府。清襲明制。

 

民國元年(1912),襄垣直屬山西省,民國3年(1914),屬冀寧道。民國6年(1917)廢道歸省。民國26年(1937),山西在省;縣間設政治區(稱行政專員公署)襄垣屬第三政治區(政治區設沁縣)轄縣。民國29年(1940),屬太行區第二辦事處轄縣。民國30年(1941)8月,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太行二專署轄縣。民國35年(1946)6月歸太行二專區轄縣。民國37年(1948)9月,屬華北人民政府太行二專區轄縣。民國38年(1949)5月,屬左權專區轄縣。同年8月改屬山西省長治專區轄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沿襲前制。1954年5月,屬晉東南專區轄縣。1958年9月,襄垣與沁縣合併,改稱襄沁縣,後又與沁源合併,又稱沁縣。1959年,三縣分治,襄垣仍為晉東南專區屬縣。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襄垣改屬長治市轄。

 

[資源]

襄垣屬海河流域,地處濁漳河上游。濁漳河的三大幹流西源、南源、北源,分別從境內的賀家垴。南溝、吳北入境。西源、南源在甘村匯合,至北底鄉合河口與北源匯流,注入黎城,流經八個鄉鎮。境內還有史水、郭水、郝水等十多條主要支流和數百條小溪縱橫交織,河流總長度為90.5公里。共有水庫14座,其中山西六大水庫之一的後灣水庫,總庫容達1.3億立方米。全縣水資源總量為7.8億立方米。在下良鎮小交村還有一處日流量為200-300噸的優質礦泉水水源。

襄垣縣礦産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産資源有煤、鐵、錳、銅、錫、硫磺、石膏、雲母、石英砂、石灰石、鋁土礦、白雲石、大理石、磁土等三十余種,其中煤、鐵礦極為豐富。全縣煤田南起閻村、北至南岩長達45公里,寬10公里,共計450平方公里,煤田屬沁水煤田,地質總儲量75.8億噸,煤質以中灰、低硫、高發熱量、高熔灰份的貧煤為主,西部和南部儲存有煤和配焦煤等優質煤,易開採煤一般在6米左右,覆蓋層為40-120米。鐵礦分佈在王橋、北底、下良、善福、西營等鄉鎮,總儲量為3300萬噸。氧化鈣品位55%以上,是水泥、電石及其他建築材料的優質原料。石膏石總儲量為150萬噸,分佈在我縣東南部,是全省優質石膏石礦點之一。鋁土礦、大理石、白雲石、石英砂的礦産資源儲量在100萬噸以上。豐富的地礦資源為我縣工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襄垣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較多,昔時有八大名勝景觀,即:寶豐晴雪、獅山晚照、涼樓勝景、漳江春渡、市橋懷古、韓山獨秀、仙堂舊隱、甘泉漱玉。現已恢復重建並對外開放的仙堂山景區,山勢蔥峻,叢林茂密,自然景色秀麗獨特,古寺院依山而建,古樸典雅,別具一格。東晉高僧法顯法師於此出家,碑載“東晉皇帝到此一遊”,明朝兵部尚書劉龍曾於此刻苦攻讀,是一個發古思幽旅遊度假的好去處。新開發的後灣水庫旅遊風景區,是集遊樂與健身一體的天然浴場。

 

 

 

中共長治市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