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9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9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增長速度回升、內生動力增強、發展態勢向好”的新格局,市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主要預期目標全面完成,生産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産投資等主要指標在全省爭先進位。
(一)綜合經濟實力全面提升,主要指標保持較快增長
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預計全年生産總值595億元,增長13.5%,增速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創1997年以來最高增幅;主要經濟指標扭轉了多年來持續低位徘徊的被動局面,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超過全省平均水準4.8和2.9個百分點。結構優化取得新成效。三次産業比由2008年的23.7:42.9:33.4調整為22.7:44.7:32.6。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工業增加值佔生産總值比重近40%。運作品質實現新提升。全年財政總收入68.3億元,增長22.9%,連續三年實現增量超10億。居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9%、8.5%。
(二)“三農”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農業結構進一步改善。糧食總産84.5億斤,再創歷史新高;肉類和水産品總産分別達到33.1萬噸和27萬噸。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啟動352個中心村規劃點建設,建成88個農民新區。
(三)固定資産投資快速增長,加快發展的基礎進一步夯實
投資規模強勢擴張。預計全年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530億元,增長47.2%;投資增量規模突破150億元,創歷史新高。投資結構更趨優化,工業投資增長50%;百億技改工程超額完成,全年完成技改投資130億元,增長46.1%。爭取項目和投資實現歷史新突破,全年累計爭取4批中央和省擴大內需項目733個,共計15.54億元,資金總量超過全省十分之一。項目建設成效顯著,位列全省五強之一;全市22項市級領導聯繫的重大項目取得階段性進展。
(四)工業經濟逆勢上揚,産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工業經濟走出低谷,企穩向好勢頭得到進一步鞏固。重點企業和重點行業運作企穩回暖,預計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30億元,增長20%。市場主體規模實現新跨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000戶,約佔全省的十分之一;産值超億元企業增加到140戶。傳統産業扶優做強,新興産業快速發展。家電、機械、化工等六大傳統産業呈現集群發展態勢。
消費需求持續旺盛,服務業發展全面提速。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83.5億元,增長18.8%。家電下鄉政策拉動內需成效顯著,實現銷售額2.7億元,位居全省前列。房地産市場持續回暖,完成投資66億元,增長35%;實現銷售面積160萬平方米,增長75%。信貸投放增量突破百億關口,直接融資取得重大突破,城投第一期5億元債券成功發行,第二期10億元債券發行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待批。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旅遊總收入突破30億元。
(五)大滁城建設、城鎮建設和園區建設加快推進,發展平臺高位提升
大滁城建設加快推進。全年大滁城“131”組團完成投資61億元。城南新區8.3平方公里建設初現規模,滁(州)一全(椒)景觀大道和滁(州)一寧(南京)快速通道滁州段建成通車,政務中心、滁州中學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度加快,武警支隊新營區、菱溪湖公園、龍蟠河主題公園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老城改造亮點頻現,南譙、瑯琊政務區建設積極推進,全椒、來安縣城與大滁城加速對接。縣域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定遠、鳳陽新城區建設初具規模,天長、明光城市建設力度加大。園區建設擴容升級。新增來安汊河、天長秦欄、鳳陽板橋3個省級開發區,全市省級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到12個,開發面積擴大到75平方公里。
(六)改革創新邁出更大步伐,對外開放水準進─步提高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企業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市交通、建設、商業等系統企業改制加速推進,市供銷、物資等系統和匯龍電子、皖東水泥廠等11家市直企業改制基本完成。市、縣兩級政府機構改革全面鋪開,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深化,天長、瑯琊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啟動。開放型經濟蓬勃發展。搶抓國家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戰略機遇,高水準編制示範區規劃。招商引資強力推進,預計實際到位資金420億元,增長35%;積極開展與央企合作,共簽約合作項目32個、協議總投資778億元,分別居全省第二和第五位。外經外貿環境建設取得新突破,滁州海關和商檢局正式獲批組建。
(七)民生工程紮實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民生工程推進力度加大。組織實施32項民生工程,累計投入資金26億元,惠及400多萬城鄉居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全市新增就業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2%以內。城鎮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二、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任務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擺脫國際金融危機負面影響、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的關鍵之年。201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地區生産總值增長13.5%以上,爭取15%(按可比價計算);財政收入增長18%以上,爭取20%;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30%以上,爭取40%;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2%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單位生産總值能耗降低4.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少4%。
為實現上述目標,今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一)緊緊抓住擴大內需的政策機遇,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立了“總體穩定、穩中有調”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政策的著力點和支援重點將發生調整。我們必須緊抓政策機遇,努力保持和鞏固良好發展勢頭,為今年乃至更長時期的又好又快發展打好基礎。緊緊圍繞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狠抓擴大內需政策的落實。繼續落實好中央和省、市已經出臺的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各項政策措施,重點關注投資、工業、財政、物價等關鍵性指標和重點企業、重點行業的生産運營情況,加強經濟運作調度和協調,確保各項經濟指標按時序進度保持平穩增長。
(二)切實加強投資和項目工作,進一步擴大有效投入
緊扣“重大項目突破年”活動,緊抓60項重點工程(工作),全力加強項目建設,持續擴大有效投入,確保實現全年投資“7221”目標,即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700億元以上、編制2000個千萬元以上項目、開工建設2000個千萬元以上項目、建成1000個千萬元以上項目。
在項目謀劃上實施突破。進一步健全項目謀劃工作機制,確保全年謀劃千萬元以上項目2000個,其中動態儲備億元大項目100個。
在項目爭取上實施突破。緊跟國家投資導向,加大對上項目銜接和爭取力度,力爭更多的項目擠進國家和省裏的盤子。
在項目建設上實施突破。要狠抓開工。適應國家“保在建、控新上、嚴管理”的政策導向,謀劃編制一批重大項目,加緊開工建設一批重點項目,全力推進一批項目加快建設。切實狠抓全市60項重點工程(工作)的組織實施,強化保障措施,落實工作目標。
在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上實施突破。
(三)加快推動結構調整,大力提升産業層次
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把握中央的戰略導向,突出重大項目、技術攻關和産業集聚,努力取得實質性進展。要加強規劃引導,抓緊制定出臺我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提出具體的政策措施和項目支撐。加快推進電子資訊、綠色照明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建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産業。全年要圍繞完成技術改造投資150億元以上目標,重點組織實施好300個以上技改項目、10個國家和省級科技創新項目。不失時機地加快企業改革重組步伐,啟動47家國有企業改革工作。力促大企業上水準、中小企業上臺階,確保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200家,培育上市公司2至3家。積極發展服務業。制定全市服務業發展規劃,出臺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政策措施。大力發展旅遊業,實施大瑯琊山風景區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繼續加大農機下鄉、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力度,擴大城鄉消費需求。穩定發展房地産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完成房地産投資80億元,開工建設各類住房300萬平方米。
(四)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進程
加快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要繼續縱深推進大滁城建設,提高滁城中心城市首位度,力爭全年完成大滁城“131”組團投資150億元。要在新區建設上初見成效,著力在規模上求成效,加快提升新區形象。要加快推進老城改造,著力在老城改造上出形象,完善功能、改變面貌。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
加快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徐(州)一明(光)高速公路建設,開工建設滁(州)一馬(鞍山)和蚌(埠)一淮(南)高速鳳陽延伸段、312省道天長段、309省道明光至盱眙段、滁州城南客運總站,全面完成滁定路恢復改造任務,爭取滁寧快速通道全線貫通,加強鄉村迴圈道路建設,積極推進滁(州)一淮(南)、滁(州)一揚(州)高速公路和大西環、滁來全第二通道等前期工作。開工建設滁河綜合治理、淮河入江水道高郵湖大堤加固等工程。全面完成25座中型水庫、52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京滬高鐵桑澗牽引站供電工程,建設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6個。開工建設滁州市集中供熱工程。爭取國家發改委同意大唐(滁州)電廠開展前期工作,開工建設電廠配套基礎設施;開工建設來安風電項目;做好明光核電項目前期論證工作。
(五)加快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建設,提高對外開放水準
全面啟動示範區建設。對接落實國家和省各項支援示範區建設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示範區工作推進機制,全力抓好落實、抓出成效。
(六)加強“三農”工作,實施“百億糧倉”工程
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認真落實新增糧食生産能力建設規劃,紮實推進“百億糧倉”和百萬畝超級稻原糧生産基地建設。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提升農業組織化水準。進一步落實惠農富民政策。落實好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認真執行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加強新型農民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健全農村土地合理流轉機制,力爭新增土地流轉10萬畝。
(七)加大民生工程建設力度,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全面實施省市36項民生工程,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建設科教園區,支援安徽科技學院、滁州學院、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完成滁州中學高中部新校區、滁州中學初中部和實驗小學新校區建設任務。全面推進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確保年內完成60%以上的加固改造任務。大力發展衛生事業。認真組織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鞏固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確保參合率不低於95%。完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任務。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全年爭取新增就業達到3.3萬人。全面實施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認真組織實施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工作,切實做好居民醫保、工傷保險市級統籌的組織實施工作。積極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城市污水處理管網建設,啟動市污水處理廠二期建設。強化飲用水源地管理,加大對重度污染河流綜合治理力度。
(八)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深入謀劃長遠發展
要堅持以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為引領,切實做好“十二五”規劃與重大産業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要認真做好38個規劃前期課題研究,抓好28項專項規劃編制,確保完成全市“十二五”總體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
滁州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