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美景

明中都皇城

發佈時間:2021-09-07 06:30:58
 

    明中都皇城,係明中都城的內城,萬曆年後又稱宮城、裏城、大內、紫禁城,位於風陽縣城西北隅,即明中都城禁垣中央稍偏南處。《鳳陽新書》:裏城(皇城)一座,週六裏。開四門,午門正南,左右厥門。午門東西:東華門,正東;西華門,正西;玄武門;正北。《明太祖實錄》載,洪武六年,(1373)六月辛已,“中都皇城成。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墻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午門、東華門、西華門城樓臺基俱高五尺九分;午門東南。西南角樓臺基與城樓臺基同;玄武門城樓臺基高五尺九寸五分,其東北、西北角樓臺基亦與城樓臺基同。禦道踏級文用九龍、四鳳、雲朵。丹陛前禦道文用龍鳳、海馬、海水、雲朵。城河壩磚腳五尺,以生鐵熔灌之。”

    皇城內居中建雄偉大殿───奉天殿、左右兩側為東、西二宮,兩翼前為文、武二樓和文華、武英二殿,正殿前為奉天門,內金水橋,後為後宮,兩側序列六宮;內金水河從城西北角涵漏人,向南折東再南,蜿蜓曲折,由城東南角涵洞出,注入護城河。玄武門外為苑囿,“四圍松、檜、竹,樹茂盛,春則花開如繡;果品庶類繁夥,歲以鮮果桃、李、梅、杏,則薦于皇陵並南京太廟、孝陵”。午門東西闕門前,左為中都省、太廟,右為大都督府、御史臺、太社稷。單士元在《明中都•序》裏説:“經(王)劍英同志勘查,均一一可指。考其設計,則依法《周禮•考工記》,如左祖右社,前朝後寢之制、可以説中都宮殿是將幾千年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帝王宮殿規模,作了概括的總結,制定出一套完備的封建帝王宮殿的藍本。從此,我們可以説營建中都是為洪武十年改制南京都城宮殿和永樂年間修建北京都城宮殿繪製了藍圖,製作了樣板模式。”   

  洪武八年(1375)“罷中都役作”後,十六年即拆中都宮殿取材修建龍興寺。天順三年(1459)再次拆中央官署等500余間建築重建龍興寺。皇城城墻,至明末一直保存良好。至清康熙六年(1667),鳳陽縣治從鳳凰山後遷入皇城內,始稱縣城。又經過近百年,東、西、南三門臺基間有坍塌,北面拆除十余丈。乾隆二十六年(1761),鳳陽知縣對四門進行修整,增建城樓,並更改東華門稱濠梁門,西華門稱涂山門,午門稱鐘離門,玄武門稱臨淮門。道光年間,皇城又一次修葺。後經咸豐戰火,皇城四門的城樓被焚。抗日時期,縣衙署、民房等多遭毀壞,城內幾成牧地,城墻成了靶場。

    新中國成立後,皇城于1961年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城墻及城門臺基被大量拆除,至20世紀70年代初,僅剩殘缺的午門、西華門臺基及1100米長的城墻。但察其規模佈局和遺物、遺跡,仍十分壯觀。  

    午門城樓臺基,平面呈凹字形。臺基原四週厚5米左右,高15米多的磚包墻體被拆除,五券洞兩端磚砌的拱券被拆了3至9米不等。頂部磚鋪的地面,亦被扒拆成凸凹不平,殘存12米高的夯土臺基。經實地勘測午門城樓臺基背面東西寬142.4米,正面東西寬70.8米。中間三券南北進深41.5米,兩觀(翼樓)內側南北均長47.5米,外側南北均長89米,東西各寬35.8米。其四週基部及正券兩側總長500多米長的白玉石須彌座浮雕保存得較完整,仍可想見中都午門當年的恢弘氣魄。西華門3個門券洞和南北寬70.6米、深36,66米的城樓臺基基本保存完整,仍高12米多。東華門、玄武門及東南、東北、西北角樓尚存有高7至10米的夯土臺基。城墻除東北垣和南垣東段僅存基礎外,西垣保留較為完整,存有810米。南垣西段也存有329米,共計尚存1139米。這些城墻底寬8.4米,頂寬6.4米,用長40、寬20、厚¨釐米的城磚砌築,很少見有土芯。皇城內外,宮殿及其他建築遺址、遺跡歷歷在目,白玉石街、內外金水河、金水橋等基址和故道尚在,故宮井等幾口大井仍可使用,護城河寬達80米,基本保持舊觀。特別是精美絕倫的午門臺基須彌座石雕,西華門洞等須彌座磚雕,宮殿的巨型蟠龍石礎、石欄板、望柱、禦道丹陛石雕,以及五彩繽紛的琉璃構件等,可見皇城巍峨壯觀之─斑。 

    1982年2月,明中都阜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縣、省文化部門對保護管理中都遺址十分重視。1983年夏,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歷史學術委員會專家、學者在此會同各級文物管理部門和黨政領導,對朋中都遺址的保護規劃進行討論,制定了“保護現狀,重點維修,分期實施”的總體規劃。1987年,首期修復了皇城午門臺基正面墻體和西華門臺基殘缺墻壁。1998年,設立“明中都皇故城管理處”,專門負責皇城的保護管理和接待工作。2000年制定出《風陽明皇陵、皇城規劃》,2001年5月,鳳陽縣人民政府發佈〈關於強明中都皇故城保護管理的通告》。

 

滁州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