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民俗

時令小節

發佈時間:2021-09-07 06:34:37

定遠人民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中秋,稱為“三節”。此外,尚有時令小節。

  一、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是民間最隆重的節日。舊時,從年初一到初三,每天吃飯前要洗臉、燒香、放鞭炮、敬神祭祖。尤其初一清早開門和初四“送年”,大放鞭炮,香火不斷。

  正月初一早晨吃年糕,取吉利語“步步高升”,早飯為餃子。多數人家頭天晚上即將餃子包好,並在其中一個餃子裏放一枚銅錢,説誰吃到誰就要大發財源。早飯後,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分次序:初一拜家族長輩,初二拜舅舅,初三拜姑母,初四拜岳丈。在縣城,舊時,初一不拜年,意在初一是單日,不吉利。給長輩拜年時,晚輩攜帶禮物。所拜之家,均熱情地拿出糖、煙、瓜子、花生等招待來客。大多人家還留客,設宴招待。新春佳節,人們見面均歡喜相互祝福:“新年好!”“恭喜發財!”

  建國後,國家規定春節為法定假日,機關、團體、廠礦等企事業單位一般都放假3天。分居兩地的夫妻和在外地的工作人員有探親假,多在春節回家與親人團聚,共用天倫之樂。春節期間,定遠城鄉均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慶祝活動,如組織團拜;慰問駐軍、軍烈屬、革命老幹部、五保戶;舉辦春節聯歡晚會以及書畫展、猜燈迷、棋賽等。讓人們盡情娛樂。

  二、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夜晚,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故也稱燈節,俗稱過小年,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説法。這一天,全縣城鄉搭臺唱戲,開展民間文藝活動。最熱鬧的是玩花燈。從十三日起,玩花燈即開始,有龍燈、旱船、花挑、跑驢、貝殼精、踩高蹺、大頭和尚等。近年來,為發展民間文藝,文化部門每年都將各地演出隊伍組織起來,進城匯演。元宵節晚上家家戶戶吃元宵(即湯圓),元宵有炒的、煮的,蘸糖或包糖吃。在城郊和農村,人們吃過元宵,還要“撂火把”、“燃篝火”,孩子們成群結隊將紮在一起的秸草或廢掃帚點燃在曠野裏撂擲,邊撂、邊奔跑、邊歡呼:“向東撂,結冬瓜!向西撂,結西瓜!向南撂,結南瓜!向北撂,結白瓜!向上撂,結大瓜!”火光飛舞,忽而遊龍,忽而流星,煞是好看,熱鬧非凡。百姓以此來祈求豐年。在城鎮家庭裏,小孩提著各種各樣的燈籠,奔跑玩耍,一片祥和氣氛。一些大的單位、廠礦、商店門口,這一天晚上,都懸挂千姿百態的門頭燈或閃爍的綵燈,整個縣城燈火通明。

  三、二月二

  農曆二月初二日,被民間作為大吉大利的日子,俗稱“龍抬頭”。有“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光頭”之説。大多數人家還選擇這天娶媳婦過門,給小孩剃頭。家裏如有屬龍的,這天還要燒幾個菜,全家人聚餐,以示慶賀。舊時,有的人家對男孩特別金貴,頭上留辮子。到十二歲這年的二月初二日,便將辮子剪去。老者“留鬍子”,也往往選擇這一日剃去。

  四、清明節

  清明節一般在農曆三月份,正是春光明媚的季節。這天,農家喜在屋檐插些柳枝,有“清明曬死柳,三鋪麥子打一斗”説法。青少年尤其是姑娘們,愛用柳枝做些柳球,佩戴在胸前或髮辮上,俗説“清明不戴柳,死後變成大黃狗”。男孩則用柳枝做成柳哨,歡快地吹著。

  清明節上墳祭祖,是民間的傳統風俗。這一天大家小戶辦祭品敬祖先,俗稱“上墳”。還有的人家在清明前幾天重修被風吹雨打倒塌的墳墓,俗稱“盤墳”。

  建國後,機關、學校和各種團體在這一天紛紛組織團員青年、學生祭掃革命烈士墓,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以此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有的人在工作之餘,結伴到郊外春遊,飽覽大自然景色,俗稱“踏青”。

  五、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端午”。這一天,多數人家門窗上、屋檐下,都插上艾枝或菖蒲。早晨吃棕子或糯米飯。中午,有的人家喝少許雄黃酒,以防治瘡毒、驚癇。同時,將雄黃酒灑遍室內和庭院,謂能消滅蚊、蠅等害蟲。小孩佩挂香袋(俗稱(香荷包),圍畫有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圖案的紅色老虎兜兜,以此避邪去穢。有的人家在小孩手腕、腳腕上拴係紅耍線,到七月初六日脫去,以面和餅,擲于房頂,給喜鵲銜去搭鵲橋,好讓牛郎織女七月七日會面。舊時,定城鎮及城郊人們過端午節,有一個特異風俗“避午”。他們認為正中午時,凶神惡煞、毒蟲猛獸會出來傷人,必須躲避起來,以保安全。“避午”後,家長攜帶兒童到定城黌學內,認石獅做老幹爺。有的人家還在端午節前後挂“鍾馗”像,用以擒妖捉怪、鎮宅保平安。建國後,人民安居樂業,其他習俗依舊,只是再也不請鍾馗“擒妖捉怪”和“避午”了。

六、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農村謂之“鬼節”。這一天要祭祀亡靈,給死去的祖先或親人焚化紙錢。舊時,在藕塘鎮一帶,這一天廟上和尚還要下山“齋孤”,為無兒無女的死者燒紙送錢。建國後,不少地方在七月半這天仍要祭祀祖先,但藕塘鎮一帶的和尚“齋孤”習俗已不復存在。

  七、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舊時,鄉人在這天晚上,月下襬香案,家主把買來的果品和家裏自製的糖餅置案上,焚香叩頭以“敬月”,然後方把食品分給家人食。建國後,中秋節成了骨肉親人團聚的節日,天上月圓,人間團圓。中午,家家酒席豐盛。晚上,闔家圍坐一起,吃著月餅、水果,賞著如水的秋月,慶賀親人的團聚,分享豐收的喜悅。在一些鄉村,人們當晚有“摸秋”習俗,即從野外將他人成熟的農作物收摘一點,當然主人看到不算偷竊。此習俗至今仍存。

  八、重陽節

  農曆九月九日,稱為重陽節。這一天,有“登高避災”之説。舊時,文人學士多在這日攜帶酒肴,登高野宴。1988年我省定重陽節為第一個敬老日,從此每年這一天離退休老每人平均集會吟唱,或登高遠眺,怡情養性,開闊胸懷。

  九、臘八節

  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民間習慣於這天吃“臘八粥”。此粥採用花生、紅豆、黃豆、綠豆、蓮籽、紅棗、糯米、糖等混合熬煮而成。80年代人們食“臘八粥”漸少。民間有“臘月臘八老日子”的説法,一些人家愛選用這一吉利日子為青年男女喜結良緣。

  十、送灶

  農曆臘月二十三、四日俗為“送灶”也稱“祭灶”。為了乾乾淨淨過年,從這天起到除夕前,家家“掃塵”。舊時,“送灶”這天晚上,多數人家放鞭炮“送灶老爺上天”,並在灶神龕兩旁貼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

  十一、除夕

  除夕,俗稱“年三十”,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晚上(有的中午)家家貼春聯、年畫、窗花。出門在外的人要在這天晚飯前趕到家。男女老少更換新衣裳,全家人團聚,歡歡喜喜過年。除夕,家家放爆竹、祭祖、吃團圓飯。有些鄉村,過年把飯菜準備夠三天吃的,意為三天不動火,以取吉利。吃年飯後,把未吃的整魚擺放到牌位前,並放上蔥,祝願“充充有餘”、“年年有餘”。除夕之夜大多人家均要“守歲”,晚輩要向長輩“辭歲”。長輩發給晚輩“壓歲錢”。

  除夕,農家忘不了在牛舍貼上紅紙寫的“牛頭平安”四字;吃年飯時,用盆盛些飯給牛吃。邊喂邊禱告:“打一千,罵一萬,年三十晚上吃頓飯;用力拉,帶勁幹,來年糧草堆如山”。

  建國後,貼門神、拜家廟、祭祖宗的舊習俗已被破除。除夕之夜,家家歡聚娛樂或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會”節目。

  在本縣,除了以上這些傳統的民間節日外,還有元旦、“三八”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七一”中國共産黨成立紀念日、“八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每逢這些法定節日,本縣人民特別是城鎮機關幹部、廠礦企業職工多集會歡慶或舉辦聯歡會、座談會、體育比賽等活動。而多數青年男女喜歡選定這些節日舉行婚禮。

滁州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