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民俗

滁州歷史上的文藝創作和書畫攝影

發佈時間:2021-09-07 06:34:39

一、文藝創作
  滁州以山川峻美而著稱。唐韋應物刺滁州,咏《滁州西澗》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畫景寫意,傳誦廣遠。北宋歐陽修知滁州,寫出著名散文《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為描寫滁州山水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代文人墨客如李幼卿、李德裕、李紳、王禹??、辛棄疾、陸游、趙秉文、王守仁、文徵明、王世貞、王鐸、袁枚等,或為政于滁,或宦遊於此,登高舒嘯,臨流吟賦,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名章佳作。此後,以瑯琊山和醉翁亭為題的山水詩文及研究歷久不衰。

  清光緒《滁州志》記載,北魏至明清,歷代滁州籍有詩文存世者26人,著作36種;另有8人著作14種未梓,毀於兵燹。

  清末,滁州籍女詩人張佩蘭,著有《吟香閣詩存》;呂汶,多有詩作,今存《哭子》詩二首與張佩蘭詩三首均選入《安徽名媛詩詞徵略》。章心培,字仲如(亦中如),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優貢,任清河縣知事。晚年歸滁,酷好古籍詩文,著有《知事詩集》。民國時期,因戰亂,作者漸少,且所著亦多散失。

  新中國建立初期,境內無創作組織,業餘作者多自行創作。1956年1月,縣文教局創辦《瑯琊文藝》,輔導業餘作者進行創作,共出刊10期,發表各類文藝作品238件。1956年秋,滁縣文化館舉辦首期文藝創作學習班,並成立滁縣文藝創作組。1958年,成立滁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轄8個公社文聯,組織輔導文藝創作小組255個。同年10月,縣文聯創辦《瑯琊》文藝月刊,發表業餘作者文學作品。1956至1960年,境內作者被吸收加入安徽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後轉為省作家協會)為會員的有姜義田、王慶豐等。1958年,群眾性的民歌、民謠、詩歌、劇目創作十分活躍,但作品大都圍繞、配合政治運動和中心工作,帶有“浮誇”色彩。此後,因“三年困難”時期,縣、公社文聯先後解體,群眾性的文藝創作也落入低潮。

  1962年4月,貫徹中共中央批轉國家文化部黨組和文聯黨組《關於當前文學藝術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草案),境內文藝作者堅持“業餘、自願、小型、多樣”的原則,注意培養“工農兵”文藝作者。1965年,滁東公社農民陳繼安創作了短篇小説《兵》(《安徽文學》),山林公社農民鄒貴友創作曲藝作品《貧農的兒子上北京》(《曲藝》),兩人都出席了全國第二次青年文藝創作積極分子代表會議。1965年冬,農村業餘作者王勤創作的現代小戲曲《一根竹竿》、《一把算盤》在全縣創作劇目調演中獲劇本創作獎,並到省彙報演出。省內外多處演出,頗有影響。

  “文化大革命”期間,部分作者受到“批判”和迫害,文藝創作工作多有波折。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地區文聯和縣文化部門多次舉辦文學、戲曲創作學習班、讀書班,並邀請省內外著名作家、學者、編輯到滁舉辦文學講座,推薦文學作品。1981年,地區文聯創辦《清流》文學雜誌(內部發行)。《滁州報》也專辟《瑯琊》、《醉翁亭》等文藝副刊,舉辦文學創作函授班,輔導業餘作者從事文學創作。境內文藝創作重新活躍。1983年9月,創辦滁縣(後改為滁州市)業餘文藝學校,設文學、音樂、美術3班,招收學員(不脫産)150余人。1984年4月,成立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籌委會),轄:文學、美術、攝影、音樂等協會,並創辦《紫薇》文藝報,發表本地業餘作者的文學作品。1984年11月1日,安徽省第三屆淮河鄉土文學筆會在滁召開,滁州市文藝學校文學班學員列席聽取筆會發言,對促進本地業餘文學創作頗有影響。1985年8月4日,由中國文聯,滁縣地區行署發起籌建的“中國文藝之家”(即瑯琊書齋)在瑯琊山深秀湖畔破土動工,省長王鬱昭為書齋題名。瑯琊書齋建成後,常有全國著名作家來滁深入生活和創作。1985年10月,中共滁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滁舉辦首屆“醉翁亭”散文節,全國著名的散文家林非、蘇晨、柯藍、何為、賈夢雷等50余人會,並分組到皖東各縣和境內珠龍、三官等地參觀訪問,創作了多篇散文,結集《新醉翁亭記》。

  1986年5月5日,中共滁州市委轉發市文聯黨組《關於繁榮文藝創作幾個問題的報告》,市文聯實行為業餘作者“請創作假”和獎勵有成果作者的措施,進一步促進全市文藝隊伍的建設和文藝創作的繁榮。同年,全市共有“春蠶”、“陽光雨”、“野草”、“南湖”、“野渡”等文學社團15個,成員350人。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小説、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26篇。1987年,市文化局設立創作室,輔導業餘作者創作出一些較好的戲曲作品。至1987年底,滁州市加入中國戲劇家協會、曲藝家協會會員1人,中國民間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2人;中國作家協會安徽分會會員3人,中國戲劇家協會安徽分會會員9人,中國美術家協會安徽分會會員4人,中國音樂家協會安徽分會會員5人,中國書法家協會安徽省分會會員3人,中國攝影家協會安徽分會會員1人。

    二、書畫攝影   

    明代,滁州籍書畫家有童心、王彥文、夏守成等。童心,字菱石,年少力學,工楷書。州境匾額屏記多出其手。80余歲猶于燈下寫唐詩絕句于瓜仁上。王彥文,精楷書、工繪畫。夏守成,明太學生。其題咏著述為時所推重。尤精於書法,有臨摹《聖教序帖》行世。

  清末及民國初,滁州善書者有侯度、黃鐸、章家琮、黃伯甫、黃仲甫、余介夫、顧華新、汪肇慶等。侯度,字謹之。專工行草,得晉人意。據余叔文《文壇雜憶》記載:侯度書法“一劃、一字、一聯,均筆劃一致,無深淺粗細之分,筆氣圓熟,婉若遊龍,尤以每字寫完,猶餘力未盡,鋒芒流動,揮灑自然,享盛名于江北一帶,垂數十年”。1985年,市文化局文物股徵得陸志奇捐贈侯度行草1幅4聯。黃鐸,字子宣,號小園,又號鷺州詩漁。清同治六年(1876年)舉人,任安徽州府教諭,善書畫,喜繪墨菊、松石。有大量書畫傳世。章家琮,號壁齋,拔貢,中光緒十一年(1885年)副榜,著有《嗷雁軒吟草鳴秋閣勝句》,居滁期間與黃鐸題書有“踏雲”、“玻璃沼”等多處石刻于瑯琊山、醉翁亭。黃伯甫擅魏隸,規摹峻整。其弟黃仲甫,字轂貽,號藝五,稟生。一生酷愛書法,以大篆見長,石鼓、金文深嚴自在。為瑯琊山、醉翁亭題篆銘多處,書法譽冠江淮。民國21年(1932年),商務印書館將其字製成珂羅版印本。余介夫,擅寫十七帖,所書簡而有神,樂為人寫中堂。顧華新、汪肇慶,一以行書清秀怡人,一以魏碑工穩應世。王王孫,民國元年生。幼時喜愛瓦礫,漸習刻字。後赴京求教馬豹章,馬教以運腕、奏刀之工巧,贈印史、典、譜,讓其返滁習練。迨至民國20年,王專精有益,復赴京求教,馬見其作品,甚為驚異,選其精品佳作,大會賓客,為之揄揚。王從此揚名于京。民國38年赴臺,專攻篆刻,亦擅長書法、繪畫,不宗一派一家,有獨特風格,為現代中國著名金石、書畫家。

  新中國建立後,50年代滁州籍書畫家有汪雲峰。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生,初拜師學畫人物肖像。30歲前後鑽研微雕藝術。1956年參加全國藝人代表大會。所刻牙雕小字在顯微鏡下字字清晰,功力頗深。其代表作品有細粒象牙雕刻《共同綱領》、《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個憲法》等。50至60年代中期,境內書畫、攝影由文化館輔導創作或自行創作,一般于節日期間,在文化館展覽室舉辦書畫、攝影聯展或個人作品展覽。80年代,滁州市文聯成立後,書畫、攝影創作更趨繁榮。1986年,杜惠化出版《草書的識別書寫與欣賞》,並以其口書草書而稱著。市文聯設立書畫、攝影協會;市老幹部局、老齡工作委員會分別成立老幹部書畫協會、老年書畫協會。青年書畫愛好者自發組織市青年書畫協會和瑯琊印社。1986年,戴武在全國鋼筆書法比賽中獲青年組三等獎。趙國慶、王家國攝影作品《磋商》在全國範圍的比賽中獲優異獎。孫全斌電影宣傳畫《為什麼生我》在華東六省一市聯展中獲三等獎。吳伯初的書法作品在全省金融系統展覽中獲一等獎。二中教師鄭玉玲的水彩畫參加了福建省水彩畫展。1986年,安徽省六市(滁州、阜陽、宿州、六安、巢湖、屯溪)政協、文聯共同舉辦書畫聯展。滁州參展的30幅作品以“門類齊全,有所創新”獲得好評。

 

滁州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