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毗鄰瀋陽,地處瀋陽經濟區半小時經濟圈內,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該市確立了“一線兩翼”發展戰略,即以沈大高速公路為該市經濟發展的主軸線,以沈營線和黑大線為兩翼,加快工業集中區和農業示範區建設,使燈塔成為沈遼鞍經濟帶的重要增長極和先導區。
發展目標確定後,燈塔市把提升資源型企業發展內涵,推進産業升級換代擺上重要日程。正在進行的富山水泥公司日産5000噸水泥熟料帶純低溫餘熱發電水泥生産線項目、銀盛礦業集團水泥有限公司日産4000噸水泥熟料生産線、山河水泥有限公司日産4000噸水泥熟料生産線項目,8月底竣工投産。昌慶公司兩條日産5000噸水泥熟料生産線、東方水泥廠日産4000噸水泥熟料生産線也正在建設,這些幹法水泥生産線投産後,該市年産水泥熟料800多萬噸。與之配套的5家粉磨站的水泥生産能力達到600萬噸。到2010年,該市的水泥産量將超過1000萬噸,成為我省重要的水泥生産基地。
在著力推動資源型産業升級的同時,燈塔市下大力氣調整産業結構。該市依託遼化主副産品,以天然脂肪醇、AES等優勢産品為切入點,依託北方化工有限公司,建設了燈塔市鐵西工業園區。目前,華興集團天然脂肪醇年生産能力達到22萬噸。沈煤集團投資36億元的煤矸石坑口熱電廠建設,不僅帶動了燈塔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還將為遼陽市的供暖“獻餘熱”。而作為世界認識燈塔的一個窗口,佟二堡的皮裝裘皮服裝業近年漸入佳境,養殖、硝染、加工、銷售一條龍框架基本形成,旺季時皮裝、裘皮日交易額達2000萬元。
燈塔市委書記陳崇科興奮地向記者描述未來發展前景:到2010年,地區生産總值要達到170億元,年均增長27%以上;全口徑財政收入突破20億元,年均增長28%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9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爭取用5年時間,把燈塔建成全國最大的非離子錶面活性劑生産基地、東北最大的皮裝裘皮集散地、全省重要的水泥生産基地、全國生豬養殖大縣和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淡水魚養殖基地。(周寶璽 嚴佩鑫)
遼寧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