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産業發展形成新合力
目前,瀋陽資訊産業新項目、大項目不斷涌現,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資訊産業發展風聲水起。以東陵區為例,2007年以來先後在滿融經濟區和沈撫同城工業區引進了三個資訊産業大項目。這三個項目計劃總投資650億元,投産後可創利稅40億元,將使東陵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由北京維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遼寧中潤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台灣科誠股份有限公司出資成立的瀋陽維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坐落在東陵區白塔街道上深村、南塔街道南大甸子村和後桑林子村及渾南新區教場村。一期規劃佔地107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105.2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100億元人民幣。在功能佈局上由研發區、工業區、居住區、管理商務區、生産物流區構成,建設期限5年,建成後能容納250家企業入駐。2007年4月開工,已投入資金2億元,主要進行起步區建設。
與其相鄰的瀋陽國際軟體園規劃佔地2500畝,由軟體産業區、IT教育區、生活配套區等板塊組成。其中建築面積154.8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350億元,預計到2012年將有1000家企業進駐,10萬至15萬軟體工程師在園區工作,軟體園總産值將超200億元,軟體産值超100億元,軟體出口額5億至8億美元,拉動相關經濟産值近1000億元。
由中國奧園集團有限公司、澳大利亞麥格裏物業投資銀行、香港萬寬動漫科技公司興辦的瀋陽奧園動漫産業項目,在沈撫連接帶渾河南岸産業區,涉及東陵街道的5個行政村。總佔地8800畝,規劃用地5700畝,計劃在8年內投入200億元,將建成集動漫設計、開發、娛樂、旅遊、動漫人才培訓等為一體的瀋陽市動漫産業基地,每年可開發動漫産品5萬分鐘。已投入資金4億多元,今年3月開工建設11.5萬平方米回遷樓,主體已建設到地面4層,國際交流中心與創意總部基地也擬在近期開工建設。
大規模資訊産業專項招商引資有力地增強了産業發展後勁。僅2007年瀋陽市共引進資訊産業項目49個,總投資達169.9億元。其中渾南新區、沈北新區、東陵區等引進的15個大項目投資達133億元。這批新項目、大項目對産業拉動作用巨大,呈現出新興行業加速、園區不斷興建的新格局。東軟集團作為中國軟體産業的一面旗幟,與長白集團入選全國電子百強企業;昂立、新思、先鋒、新松等一批企業跨進全國軟體百強。這批龍頭企業成為拉動全省電子資訊産業增長的重要力量。
改造傳統産業資訊化助力企業騰飛
隨著東北振興戰略的實施,瀋陽資訊化步伐將進一步加速,越來越多的資訊技術將應用於傳統産業的改造和升級,越來越多的行業和企業開展資訊化應用,這些都為資訊産業的發展開拓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沈鼓集團的資訊化應用經歷20多年,從簡單的數據處理到目前實現了企業資源計劃管理,同時將電腦技術、數控技術應用到研製和生産過程,實現了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工程、電腦輔助製造、電腦整合製造系統、企業網站、産品數據管理、辦公自動化等,並與國際網際網路連接,資訊化的應用取得顯著效果,平均使沈鼓集團的庫存下降30%至50%,延期交貨減少80%,採購提前期縮短50%,停工待料減少60%,製造成本減少12%,管理人員減少10%,生産能力提高10%至15%,實現了與國外同行的協調設計與技術交流。
瀋陽機床集團應用了數字化設計系統,平均縮短産品設計週期25%,縮短産品製造週期20%,新産品開發製造成本降低10%,新産品的研發能力由10多種增加到100多種,減少廢品率50%以上,每年可節約成本800萬元。資訊化有效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了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瀋陽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採用以物料需求計劃的管理系統,減少生産準備資金5%,約1000萬元,降低材料成本3%,約500萬元,減少庫存資金佔用10%,約800萬元。
沈重集團通過實施生産過程管理系統後,取消了原來的每週三次生産調度和生産碰頭會,現在通過電腦直接查看1萬多種産品生産、銷售的全過程,一目了然。企業資訊化成為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突破口,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準。
遼寧天久集團資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自主開發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統已應用到瀋陽市交通管理控制系統,使瀋陽市每年交通事故率降低50%至80%,交通擁堵降低20%,尾氣排放減少26%,出警次數減少20%至25%,行程時間縮短20%至25%,車速提高10%至15%,交通工具使用效率提高15%以上。
瀋陽工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高檔數控機床電子資訊系統”與傳統數控相比,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和可互換性,擁有産品資訊管理整合、網路控制、線上檢測、資訊反饋等多種功能,能夠滿足産品複雜化、多樣化、精密化、整合化等方面的需要。目前歐美的一些著名機床製造企業的數控機床産品,約有一半左右採用該技術的數控系統。
開拓裝備製造業“第二類市場”
縱向對比,瀋陽資訊産業和資訊化建設步伐加快,但從建設創新型城市和實現“十一五”奮鬥目標的要求看,任務仍十分艱巨。橫向比較,瀋陽與國內先進地區還有較大差距。總體而言,瀋陽資訊産業規模小、龍頭企業少,資訊産業支柱作用不強。
2007年瀋陽市資訊産業同比增長了54.5%,銷售收入340億元,而深圳、青島、杭州、成都、廣州、廈門、南京七市的資訊産業總量均超過了1000億元,分別是瀋陽市規模的3至20多倍;在副省級城市中,瀋陽市資訊産品製造業和軟體與電腦資訊服務業銷售收入分別排在全國的第13位和第9位。資訊産品製造業企業共107家,過億元的企業只有16家,龍頭企業在全國的位次也靠後。在軟體産業上,400多戶企業中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只有5戶,在全國2007年軟體百強企業排序中,除東軟處在第11位外,其他均處在68名以後。
目前,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的資訊産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産業,青島、南京、廣州等市的資訊産業已成為與汽車、石化、機械等並列的重點産業。瀋陽市資訊産業規模在八大優勢産業中位居第6位。資訊産品和軟體業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和第三産業增加值中的比例均較低。為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資訊産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和支撐作用急待提升。
此外,資訊産業處於産業鏈中低端,形成完整的産業鏈和産業協同效應較難,由於核心技術不足和主流産品的市場份額不高,導致産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和企業抗擊風險能力較弱,配套能力不強,制約了行業的整體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瀋陽市政協從今年3月份開始組成13個專題調研組,開展4個多月的專題調研。7月31日又專門召開市政協十三屆六次主席會議,通過了“關於大力發展瀋陽市資訊産業和加快資訊産業化建設”。建議集中力量加速建好産業集聚的核心園區。在現有資訊産業各類園區基礎上,從擴大園區的規模效益、輻射效應和顯示度出發,大力引進和培育一批符合園區産業發展規劃,與園區主導産業關聯度大、擁有核心技術的國內外企業,打造上下游相互銜接、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産業鏈。集中力量建設産業集群,形成以規模企業為龍頭,以配套企業為骨幹,以技術創新為依託,以品牌為特色,拉動相關産業和區域經濟快速增長的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産業集聚園區。
軟體産業應用廣泛,高度滲透,特別是對製造業、通訊業、金融業和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發展影響作用大,市場空間極大。瀋陽市在新一輪軟體産業轉移中佔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除具有明顯的中心城市區位優勢和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外,還擁有充沛的人力資源供給。建議重點發展嵌入式軟體、軟體外包、動漫製作三大特色領域産品,支援建設軟體外包聯盟,力爭儘早成為國家級軟體園區和外包基地;重點規劃建好二三個大型軟體(動漫)園,打造出若干個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軟體園區。
瀋陽市數字化醫療設備産業在國內領先,國內市場上主要面對的是歐美、日本幾家跨國公司。這幾家公司佔據著60%左右的國內市場,幾乎壟斷了全部國際高端産品市場。建議應以打破國際壟斷,支援東軟數字醫療發展為民族品牌和瀋陽市特色支柱産業為著力點,在科技項目上給予重點傾斜,在開發高端産品佔領技術前沿的同時,以終端和經濟型數字醫療産品市場為主攻目標,立足於提高國産化率,形成配套企業群。
IC裝備製造業包括三大類,其中第一類核心産品已被國外公司壟斷,第三類國家已重點支援在上海、北京發展。瀋陽的優勢在於大力支援發展第二類産品。如晶片處理系統成膜設備、關鍵零部件、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等。通過實施跨越策略、創新策略、差異化策略、開放策略和可持續發展策略,瞄準國際先進水準,立足地方裝備産業等技術、資源優勢,聯合國內外知名企業、大學、科研機構,以市場為導向,在引進、消化、再創新的基礎上,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開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企業(集團),形成全國第三個IC裝備製造産業集群。(高慧斌)
遼寧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