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遼寧沿海經濟帶

鐵嶺民營經濟“造大船”

發佈時間:2021-09-08 06:44:24
    在連續幾年高速運作後,今年上半年鐵嶺民營經濟再創輝煌,前6個月,全市1107家規模以上民營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産值311.8億元,同比增長63.2%,佔全市的79.3%;實現工業銷售産值300.7億元,同比增長64.4%,佔全市的79.0%;實現主營業收入303.4億元,同比增長62.0%,佔全市的79.0%;實現利潤總額6.8億元,同比增長84.8%,佔全市的81.6%。各項指標顯示,鐵嶺民營經濟正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

    有為才有位。過去,在鐵嶺的經濟格局中,民營經濟一直處在“跑龍套”的位置。但近年來,該市深入實施“全民創業”戰略,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民營經濟開始加速前行。到去年底,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已佔全市經濟總量的51.8%,成為整個經濟版圖中的“半壁江山”。更可喜的是,通過實施“工業強市”和“全民創業”戰略,鐵嶺已初步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地區向工業化邁進的成功轉型。全民創業千帆競發歷史上,工業一直是鐵嶺的“短腿”,民營經濟起步晚無疑也是導致鐵嶺經濟總量小的重要因素。作為傳統農業大市,要轉移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國企轉制過程中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同樣要實施全民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事實已經證明,凡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就比較充分,而民營經濟發展滯後,也必將束縛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鋻於此,鐵嶺市委、市政府早在2004年就把“全民創業”確定為指導全市發展的五大戰略之一。隨後,推動全民創業、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系列政策出臺,各級領導服務重點民營企業制度建立。

    2006年,鐵嶺市委、市政府再次聯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了對民營經濟拓寬準入領域、降低準入門檻、鼓勵和支援全民創業的指導原則,並在公平稅收、資源使用、優惠政策、規範行政許可行為、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加大扶持力度、改進政府服務、鼓勵創業人才發展等方面共作出了六十多條詳細規定。在“全民創業”戰略指導下,短短幾年時間,鐵嶺民營經濟從業人數就達到了近50萬人,企業單位數猛升至9.4萬個。到去年末,全市民營經濟已實現産值1023.8億元、增加值251.6億元、營業收入956億元,上繳稅金16.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59.8億元,同比增長98.38%,實現稅金9.1億元,同比增長60.44%。集約發展握指成拳為徹底摒棄過去“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工業企業發展模式,鐵嶺市以“沈鐵工業走廊”和“兩大基地”建設為載體,不斷提升園區功能和服務水準,引導民營經濟走向集約化、規模化。去年,全市重點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投入12億元,完成計劃的120%,使重點工業園區基本達到了“七通一平”以上。受鐵嶺園區工業種種優勢的吸引,大量資本開始快速向走廊內匯聚。

    記者在鐵嶺市沈鐵工業走廊辦公室了解到,目前沈鐵工業走廊鐵嶺段入駐的企業“清一色”為民營。可以説,沈鐵工業走廊正是民營工業的“孵化器”。而在集約化發展思路的指導下,目前該市已經形成開原起重機和銅加工、銀州石油和橡膠機械、懿路有色金屬加工、腰堡機械加工、開發區橡塑製品等多個特色産業園,並初步實現了由集中辦企業向集中做産業轉變。集約發展,改變了民營經濟的“散、弱、小”;握指成拳,增強了民營企業的競爭力。全民創業,齊心協力“造大船”。

    今天,鐵嶺橡塑工業正展現出傳統優勢,優質農産品加工基地開始發揮威力,裝備製造業配套也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態勢。一些民營“小巨人”集結後,正闊步邁上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資訊共用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優化升級商機無限為優化民營經濟結構,鐵嶺圍繞建設“兩大基地”和培育“五大主導産業”,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和技術改造工作。僅去年,該市便實施技改項目418項(含續建120項),完成投資116億元,民營企業平均技改投入4317萬元。本著“早謀劃、精包裝、勤調度”的方針,今年上半年該市又實施技改項目258項,完成投資45.4億元。為扶持企業“二次創業”,鐵嶺市設立了2000萬元技改資金,縣(市)區也有300萬—500萬元的配套。

    去年,鐵嶺技術創新項目列入省級計劃18項,其中新産品開發11項、産學研合作2項、重點技術研發3項、重大技術裝備研製2項。經過幾年的努力,鐵嶺共建立16家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創建3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實施了10項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共開發29項專利産品,擁有國家免檢産品2個,全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産品各1個,省名牌産品5個,市名牌産品12個,省著名商標21個。炎炎夏日,鐵嶺推進大項目同樣熱火朝天。7月12日,遼寧省(鐵嶺)專用車生産基地招商推介會隆重舉行。7月21日,東北物流城開盤盛典暨首批商戶簽約儀式舉行。而這些正是打造民營經濟“大船”的“船塢”,必將為鐵嶺人激情創業帶來無限商機。(狄文君)

 

遼寧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