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遼寧沿海經濟帶

“金牌技工”支撐“大連製造”

發佈時間:2021-09-08 06:44:30
    別人調試不了的設備,有他在便能平穩運作;外國專家解決不了的技術難題,有他在總會找到解決辦法;他名聲在外,設備用戶指名要他去負責安裝調試;他為公司贏得了榮譽和效益,入廠15年來,平均每年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00余萬元。

    他叫王亮,大連重工·起重集團高級工人技師,也是近年來大連市培養出來的高素質、高技能“金牌技工”的傑出代表。

    如今在大連,像王亮這樣或有先進的操作方法和絕技絕活,或在技術改造、工藝革新、技術攻關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一批新時代産業工人,正活躍在製造業企業一線崗位上,大大提升了“大連製造”的市場競爭力。到去年年底,裝備製造業首次超過石化,成為大連第一支柱産業。

    圖謀工業振興,技工隊伍建設需先行。這是老工業城市大連市,在當前打造先進裝備製造業過程中,所秉持的一個清晰的發展思路。他們認為,一個企業,有好的技術和好的設備固然重要,但若缺少在生産一線操作的高素質技能人員,有些産品也是難以生産出來,或者就是生産出來了,品質上也難以過關。

    但是,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大連市發展高水準的製造業,越來越受到技術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匱乏的制約。

    大連市人事局日前曾對全市重點企業人才需求狀況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在“十一五”期間,全市技能型人才缺口46萬人之多。其中對船舶製造、數控技術、機電設備維修等現代工業技術工種的人才需求量達33萬人左右。

    高技能人才的發展現狀,決定著大連市先進裝備製造業的整體發展水準。深知其中利害關係的大連市委、市政府,確立把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

    今年6月初,大連市政府決定命名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王亮等28名具有精湛專業技能的技術工人為“大連名師”,並給予每人每月80元的市政府津貼,時間為5年。據了解,這28人,從事裝備製造業的佔93%,是本企業甚至本行業的技工領軍人物。

    無獨有偶。今年年初,大連市授予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刁培松等10名技術工人為“王亮式金牌技工”,向每人頒發了印有獲獎者肖像和名字的純金牌、“大連五一特等獎章”以及3萬元獎金。

    大連市接連重獎技術工人,其目的只有一個:在全社會營造崇尚技能、爭做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圍,打造一支企業急需的學習型、知識型、技能型、專家型工人隊伍。

    此外,大連市還推出一連串激勵政策和措施:舉行全市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對於技術狀元、技術能手,市政府分別給予他們政府津貼、晉陞技術等級等獎勵;設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專項資金,每年培訓40歲以下的中青年技工1000人;籌集兩億元建設技師學院,形成以職業院校和技工學校為龍頭,企業職工培訓機構為補充的多元化、規模化、系列化的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

    政府政策上支援,資金上投入,使得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選擇通過技術成才之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據統計,大連市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由2006年的51.7萬人,增加到現在的65萬人,增加了25.7%。

    “瓦軸能有今天脫胎換骨的變化,正是得益於公司擁有一批高素質、高技能的職工隊伍,目前高技能人才佔全部技術工人的比例達到50%以上。”據瓦軸集團負責人介紹,以前,瓦軸製造的是有些鄉鎮企業也能生産的低附加值傳統産品;今天卻不同了,靠一批高技能人才的支撐,企業主要瞄準國務院確定的16個關鍵領域重大技術裝備,生産替代進口、代表世界先進水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配套軸承、打造國內最具實力的特大型精密軸承、大型轉盤軸承、精密軸承,中大型精密軸承等製造基地。鐵路6次大提速、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均有“瓦軸造”。

    一個個在生産一線盡情施展自己才華的高技能技術工人,成為大連裝備製造企業寶貴的財富!(侯國政)

 

遼寧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