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三山國王

南澳漁家崇拜三山國王

發佈時間:2021-10-12 16:04:54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是“三山國王生”。這一天,南澳島上兩座三山國王廟裏,香燭興旺,粿品、大豬頭等三牲擺滿桌子,男女鄉民川流不息,紀念傳説中有功於國家和潮汕民眾、受

  歷代皇帝所封的三山國王,祈求合境平安、出海得利。每月初一、十五,也進廟燒香。新船下海,也捧香灰入船供拜。

  至今在南澳以及潮汕、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的三山國王廟,都來源於揭西縣(古稱揭陽)河婆鎮之西的霖田祖廟 (又名明貺廟、三山國王廟)。

  霖田的三山國王廟,何時傳入南澳島?據老漁民們所述,約在三百多年前,先在島上雲澳鎮南臺村海岸建了一座,後來在隆澳區的山頂村海岸,又建一座。門額上都各嵌石刻“聖王廟”,把三山國王廟的叫法簡稱之,但所敬之神都認為是三山國王。 •

  南澳島聖王廟,有幾副對聯,寫得高妙:

  坐鎮三山神威顯赫;德澤寰宇黎庶鹹安。

  三山威名千載祀典;國王聖德萬年神靈。

  聖駕坐鎮顯韆鞦;王恩德澤貫古今。

  神光著鞭堪嗟世上有狼馬;聖德垂帛豈止海濱安善良。

  南臺廟與山頂廟各有一段傳説:

  1、“聖王”海峽情

  相傳300多年前,台灣某地建了一座三山國王廟,特派人到粵東潮州,雇高明的工藝師,精心雕刻了一尊相貌威武的廟神。可是,神像在用船載往台灣途中,于海峽遇上了險惡風浪,船翻神丟。

  那尊木雕神像,飄浮到南澳島東部的南澎海域,被出海捕魚的雲澳漁夫發現。他們恭敬地打撈上船,然後載返漁港,在渡口建廟祀之。

  台胞聞訊,駕船橫渡海峽,來南澳島,想移神像返台灣。進了廟裏,按習俗燒香跪拜,向神禱杯,卻禱不到聖杯,這表示神不同意返台。這樣,不得移神赴臺,空手而歸。

  大約到了民國初的1915年,台灣高雄市龍仔寮一帶,霍亂

  流行,民甚驚慌。聽説南澳島南臺廟裏的“聖王”,原是台灣“王”,又頗“靈聖”,便派人遠渡而至,恭敬地取了香灰,當作“聖王”的化身,坐上當地澳前村人陳嘉升的運輸船回臺,在龍仔寮的旗後創建了一座與南臺村同規模的聖王廟。竣工後3天,恰巧瘟疫停止了蔓延。

  於是,南臺廟至今在台灣人中享有崇高威望。常有來南澳島的台灣漁民、探親台胞,到此燒香。在台胞善心資助下,南臺廟1986年重修,面貌煥然一新。它屹立在雲澳灣畔,背北向南,面對大海。長14米余,寬5點9米,分前後兩廳。大門口兩側,上有大型泥塑像,兩扇又高又厚的大門扇,各繪著手執戈矛色彩鮮艷的神將秦瓊與尉遲恭。廟頂嵌瓷,前部有烏王、秦羅二將。摩天嶺後部脊樑上橫貫著雙龍搶珠。廟內後廳正中墻前大龕內,擺著近米高的聖王坐像。只見他滿面紅光,臉色威嚴,黑鬚至胸,赤著雙腳,左足踏著一隻小老虎,令人望之肅然起敬。

  2、“新王”與“舊王”

  兩百多年前,山頂村長年(漁船技術員)黃大牛,從揭陽縣棉湖(今屬揭西縣)請香灰來,在山頂村口建起一座聖王廟。

  清咸豐年間,南澳發生一次颱風大海潮,水淹臨海的山頂村聖王廟,廟裏的柴老爺被大水衝飄得失蹤了。人們四處尋無其影,只得重新雇人雕刻木像。可是,不久一夜,有人發現山頂村鳥嶺下有光芒,尋之竟是那尊失蹤之聖王雕像,故只得請進廟內坐位,形成“新王”、“舊王”並存。

  這樣,自那至今,鄉民拜神時,首先説“新王舊王,眾神老爺公,姑婆媽土地公”,後才説所祈求之事。


廣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郵箱:gdtb2020@163.com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