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最顯名的神明是三山國王。三山國王是潮汕人創造的偶像,各地鄉村都建祠致祭,歲時奉祀不怠,由是三山國王廟也最為人所稱道。
潮俗視三山國王為地頭老爺。地頭老爺是恩佑、庇護一地安寧的父母官,相當於鄉黨頭目,負有職掌之權。市井、閭巷、書齋、閒館及各路人等,據説三國王都有編名造冊,以備監護;逢財喜登門(凡人生子,親屬知情必稱“恭喜”,以示嘉慶,俗以“恭喜”代指出丁),要給老爺張燈結綵,及答謝神恩,其中要數“吊燈(丁)”之俗最有意趣;或有百年之憂(民間忌諱死字,凡稱人之不幸皆改口為“百年”),家屬還要到宮中行“報地頭”禮,請神為死者登出戶口,同樣需要向神致敬,以求家門平安順遂。人民知其恩威,視若生身及命運之保護神,曉之以禮,時年八節,或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例行祭拜;大至五牲血食,小至時果齋點,大抵“已之所愛,也施于神”,比敬父母有過而無不及。神明恩威並茂,香火遍及潮汕村鎮,自大廈至田寮,從車船到店舖,要求安居樂業,先請神明安鎮。社會上頭腦機靈的人,自詡諳熟神的意旨,打出“替天行道”的旗號,於是一紙“三山國王威鎮山海”之符大行其道。
埭頭三大神廟都建在中心路前沿,國王宮座于鄉里中心。規制盛況,其他鄉里同樣宮廟所不及,當地人也習慣稱為大宮。宮內供奉大王爺、二王爺、三王爺及三位皇爺夫人,還有巡撫都督、舍人爺、七聖夫人,以及三官人。
根據民間的説法,三位國王是同胞兄弟,很早以前就已生活在潮州。所謂三山,是指今揭西境內河婆鎮西南的明山、巾山,和北面的獨山。三兄弟胸懷坦蕩,秉性耿直,自隋朝時受天神點化,顯身巾山石洞,曾托靈于玉峰山下界石,為人所見,立祠致祭。自古以來,尊神旨意扶危濟困,懲惡除姦,以大義及慈惠潤澤鄉野,名籍聞于官府,屢有封贈,分鎮三山,職保潮州,被賜為潮州三山神。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三軍陷入迷魂陣,忽有三位神將戌裝甲胄,自天而降,用神力化解妖陣,太宗得以化險為夷。當得知神將是潮州三山神,遂飛書敕封。唐元和十四年,韓愈刺潮,適逢潮州霪雨成災,韓文公率百姓祭告三山神,雨乃止,遂作《祭界石文》致謝。宋太宗率義師征討太原,北漢劉繼元頑強猖獗,兩軍對壘,血光沖天。幸三山神及時趕到,擒殺兇頑,以神威迫使劉繼元向大宋請降。太原平定,犒賞三軍,忽報雲端之上有一面彩旗,上書“潮州三山神”。太宗由是敕封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明山神為“清化明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之後,“豐功盛烈,有禱必應”,歷來地方官都有稱戴,加以發揚,至明禮部尚書盛端明,集前人之述,又作《明貺廟記》,神明益著,香火也由鄉人傳播至海外。
大宮彩繪門神是一對開明武將——秦瓊和尉遲恭,忠愛仁義之士,也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真好漢。八面威風,形神栩栩,凜凜然有正氣在。門聯是:
復地安民德澤於今蒙兩院
助唐興宋忠貞自古仰三山
“兩院”之説也是由來有自:北宋皇城宣德門左右設有二所衙門,一所是隸屬於司諫、正言的登聞鼓院,一所是隸屬於諫議大夫的登聞檢院。官民人等欲獻策、陳訴、申冤,凡投告無門者,可以先上“登聞鼓院”鳴鼓傳報,再上“檢院投訴”。 “三山國王廟”遍佈潮郡,聯語每流於千篇一律,而這裡以“兩院”入聯,不獨與下聯的“三山”對仗,而貴在蘊藉。有警醒吏治,整肅官風、關注民心之用意,可謂用心良苦。以古人的眼光,也是和諧社區的一個響亮口號,或者稱之為行動的指導模式,終成埭頭鄉與他處之別。
且不説每年神誕是如何盛況空前,就宮內從祀的七聖夫人和三官人,究來也有特別之處。古人例俗:“有功烈於民者”,可奉為老爺。只是,夫人一介女流之輩,可堪與山大王比肩,已夠讓人瞠目,無愧為巾幗英雄。從祀一廟,與一幫道貌昂然的“偉丈夫”運籌帷幄,共襄鄉政,意在體現婦女有不遜鬚眉的睿智。也是古人宣傳男女平等大義,敢於衝破例俗清規的壯舉,不能以孔孟之道論,論之則有不恭。而依理七聖夫人就應該成為舉世矚目的女權主義者之代表。有一句很妙的話:假如由女人操縱大炮,落下的都是鮮花!
三官人也不論是何方官人,方正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官爺,笑容可掬,兼及一身打扮,多一分書生意氣,便少一分官脾惡臭。善眾可以敞開心屏,説心裏話。倒苦水也好、許願也好,好情給蒼生之後自然有好處給老爺。有人擔心老爺不鐵面就無威嚴,一朝當官就烏面,只知道軟硬兼施。説三官人沒有架子其實有特定的日子,即在遊神的當日。給挂一把鬍子,使三官人老成有風度;把點燃的煙支,塞在口中,讓三官人享享時尚風味;競抬三官人,甘為鞍前馬後者,大有人在。連新婚求子,也可以在三官人身上討彩。據説,有緣遇的人能得好運。當遊神之時,人神共舞,神人不分,其樂融融,肉眼可見,也是神者充分展示其世俗的一面,所以聰明人有時會説些“老爺也是人做的”這等沒頭沒腦、有貶瀆神明的蠢話,而神也完全不在乎。
聯繫埭頭鄉的另一顯神——仙公,即“紫府”的鬼谷仙師。鬼谷仙師是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道教人物,縱橫家蘇秦、張儀的宗師。道家的指導思想與儒家的仁義道德原本就大相徑庭,但合縱、連橫之策略,結合起來不就成了“攻守同盟”的道德文章。從國王宮到紫府,其內在都有一種共同的理想的存在。埭頭原來還是溪南十三鄉聯盟之一,可以看出,埭頭自來就是一個諸姓融洽、和諧、共榮之鄉。這種傳統要讓它繼續傳承下去,讓好的習慣締造良好的家風,並推及鄉風。
廣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郵箱:gdtb2020@163.com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