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聰
發源於潮州揭陽縣霖田(今屬揭西縣)三山國王廟,自明朝起隨潮人不斷移居台灣,而把其香火傳播于台灣各地,使三山國王文化僅次於媽祖文化之台灣第二大旺盛的民俗崇拜。如今香火甚旺的高雄市鹽埕區三山國王廟,俗稱“鹽埕廟”,創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間,地址今為鹽埕街54號。是台灣早期由潮人為主所建國王廟之一。
光緒二十年(1894)盧德嘉撰《鳳山縣採訪冊》中曰:“三山國王廟,一在鹽埕莊(大竹),縣西12里,屋5間,乾隆五十九年(1794)蕭晉期(道臺)募建,光緒八年謝道重修。”蕭晉期奉敬“神恩廣大”匾(今存)。但據調查,在蕭募建成較有規模之前33年,已有草廟存在了。其廟石碑刻早:“三山國王廟,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間。先民自大陸閩南渡臺至打狗(即今高雄),見此地有漁、鹽之利可圖,即蓋建簡陋竹籬、茅舍群居,並崇信敕封之三山國王,迎移到上供—。”1979年聘上、洪敏麟《台灣地名沿革》中説:“康熙末年有漳籍鹽民20余人,移民打鼓(即打狗)澳大竹橋莊瀨南場,形成鹽田村。後來又有粵籍移民遷來,至乾隆二十五年,興建三山國王廟,今為日鹽埕區濫觴。”從這可看出,先是漳民來此當鹽民,後又有粵(即粵東潮州府)人遷來,才在乾隆時把故鄉甚受崇敬的國王神香火奉來建廟。
道光十四年(1834),眾倡重建,得瀨南眾曬義會全力支援,並贈“三山國王”匾。至咸豐年間(1851—1861),治臺知府洪敏深贈“海上福星”匾。光緒八年(1882)間經莊民謝道倡修,至三十一年廟董林界(即鹽埕區長林迦之父)及蔣吉、洪羅、蔡昧、陳藝、胡知頭、黃亮、陳再興、蔡媽基等再提議重修。
1942年,強迫台胞改日本人娩、講日語,灌輸皇民化精神,視各地廟神為妨礙,便把所有神像集中燒燬。該廟管理者為避厄運乃暫將神像藏起,改奉觀世音菩薩像,廟名暫改為“壽山寺”,並應日人之命由林迦、李龍都推薦,派洪圍到台北講習,拜日人加藤法師為師學習,受戒後返寺為住持,法號“開振”。1945年台灣光復,才迎回國王神像並復廟名。1946年,由洪仙福、林迦、蔡盤、李龍都、陳宋、黃權、洪科、胡本、陳登問、陳登盤、陳銀櫃、大耳等再倡修,成立重建委員會,拆除原廟重新擴建,自9月興工。以林迦為主事,林瓊瑤為主委,洪仙福為副主委兼監工,林本南設計,李龍都等奔波募捐及採購建材,出錢出力。至1949年1月告竣。後廟內增加設備、修飾。1981年決定把空地建為康樂大樓,但估價需1800萬元之巨,至1982年10月10日奠基,數年完工。
今廟宇巍峨,寶殿生輝,神靈顯赫,香火鼎盛。
1984年9月2日,成立財團法人高雄市鹽埕區三山國王廟首屆董監事會,陳銀櫃為董事長(蟬聯二屆)。
1991年舉行開基220週年大慶典,並出特刊,內第28頁《三山國王聖跡簡述》,介紹巾山國王連杰(字清化,即大王)、明山國王趙軒(字助下,即二王)、獨山國王喬俊(字惠威,即三王)結拜三兄弟,見義勇為,輔國愛民傳説,與今潮州方志中所錄元朝劉希孟《明貺廟記》所載三山而沒姓名、結拜之説不同。惜其未注出處。
(據2001年6月10日高雄市潮汕同鄉會理事長薛仰梅所贈,1991年3月25日鹽埕區《三山國王廟開基220週年》特刊整理。)
廣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郵箱:gdtb2020@163.com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