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查看視頻)
【解説】冬日,在位於貴州六盤水市水城區楊梅鄉海拔1800米的茶園裏,年逾六旬的台灣制茶師邱寬武和友人趙慶美正在細心查看著“冬眠”的茶樹。
【現場聲】裏面這個是害蟲,它會把茶葉捲起來,茶葉就採不了了。
【解説】來自台灣南投縣的邱寬武,其家族世代制茶。2007年,邱寬武第一次來大陸考察時,看到雲南原生態的環境以及大陸茶葉市場前景後,就決定紮根下來闖一番天地。憑藉自身優勢,他把台灣烏龍茶帶到雲南進行創新種植,併發展了400余畝生態有機茶園。
【同期】台灣制茶師 邱寬武
我們做一輩子的茶,就是希望我們做的産品大家都喜歡喝,所以我就過來考察以後,覺得雲南這邊地大、山高、原生態好,我就試做看看,欸?這裡不比台灣差嘛,要香就香,品質要好就好,要有機就有機,所以我就在這裡定下來了,一定下來就十五年了,一晃十五年就過去了。
【解説】在大陸的十多年裏,因為擁有豐富制茶經驗,邱寬武常被許多地方邀請去傳授技術。期間,他去過福建、湖北等地,指導和幫助當地改良茶葉加工及種植。他也因茶結識了貴州茶商趙慶美,兩人已是多年至交。
【解説】貴州是中國茶葉種植面積第一大省,長期以來因採摘成本高、利潤低,多地茶農只會採摘一季春茶,大量夏秋茶因無人問津而老死枝頭。2021年,趙慶美從雲南回到家鄉貴州水城時,看到大量夏秋茶被浪費在茶園裏,於是他邀請邱寬武來到水城做茶葉技術指導,改良茶葉加工品質,提高茶葉的采收率和附加值。
【同期】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茶商 趙慶美
我們有這麼多好的地理的優勢和環境,我們就想把這個茶葉帶動起來,為我們家鄉,為我們地方,為政府打造一些茶葉的這個稅收徵收,想把它做到最好,讓這些老百姓能夠就業。
【同期】台灣制茶師 邱寬武
我過來考察的時候,就是他們就做綠茶,春茶清明前採一採就沒有了,我想説這裡的含硒量、水質、空氣、還有土壤都適合做茶,那我就把它改良一些不一樣的,春、夏、秋、冬都可以做的,讓百姓也受益。
【解説】出身制茶世家的邱寬武,有著自己獨特的制茶工藝。他常會根據各地茶葉的生長環境、品種以及人們喜歡的口味來制茶。來到貴州水城後,經過兩年潛心研發,他將當地的老品種茶製成了三款茶葉産品,其中,黔裏紅和苗疆美人兩款茶葉在2021年11月分別斬獲雲南省“七茶賽”鬥茶大賽紅茶冠軍和烏龍茶冠軍。
【同期】台灣制茶師 邱寬武
來水城的時候已經考察兩年了,每一次過來我就是採茶、做茶,看這裡的品種適合哪一種口味。因為它是品種有受限的,它是綠茶,一碰到火就黑掉,一碰到火就黑掉,所以反反覆復克服困難,才把它研究這三款。我改良的小顆粒的黔裏紅,一泡放六克它就可以泡三、四十泡,口味一道一道的不一樣,而且我做的那麼小顆粒泡出來就跟原來採摘的一芽一葉都是一樣的,也不破損。
【解説】記者看到,一杯黔裏紅在經過20多泡後,其湯色呈琥珀色,輕輕吸一口抿在嘴裏,醇厚回甘,飲後滿齒留香。
【解説】目前,邱寬武與趙慶美合作的茶企,在水城已加工了1000多畝的夏秋茶,未來還將擴大茶葉加工規模,把水城區8萬多畝夏秋茶全部采收加工,讓茶農一年四季都可採摘茶葉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同期】採茶工 龍花花
(2021年)採了春茶以後,我們又接著給他們採這個秋茶,這個秋茶採下來的品質還是很掙錢的,一斤25元,一個月計算下來能採七千元錢左右,這個收入還是好。從三月份(開始)採,採到十月份,一年還是能掙好幾萬元錢。
【解説】在貴州,邱寬武除了帶領一批當地年輕人制茶外,也在廣收徒弟和舉辦各種培訓。他希望通過一場場培訓活動,分享種茶經驗和制茶技藝,為貴州茶産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記者 蒲文思 貴州六盤水報道
主辦單位:貴州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