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城市位於鄂西北部、漢江中游,版圖面積2115平方公里,呈"三山一水六分田"格局。現轄11個鎮(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襄陽市級精細化工園區、224個村(社區),人口56萬,耕地130.5萬畝。中心城區緊貼漢江西側,環抱鯉魚湖,建成區面積25平方公里,人口22萬。
宜城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千年古縣",建制于漢惠帝三年(西元前192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建城史;是楚國鼎盛時期的都城,辭賦文學鼻祖宋玉的家鄉,抗日英雄張自忠將軍的殉國地。
宜城區位獨特、交通發達,地當荊襄要道,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目前境內形成"六縱四橫"交通格局,5分鐘可進入全國高速路網,50分鐘可達全國鐵路網、航空網,呼南高鐵穿境佈局,即將進入高鐵時代。
宜城改革氣壯,物華天寶,承擔各項改革任務152項,其中國家級改革4項(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全國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全國農村三産融合發展試點)。素有農業"小胖子縣"譽稱,是國家農産品生産主體功能區、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市、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是國家老三線工業基地,現已形成農産品深加工、精細化工、消費電子、智慧製造四大産業聚群,擁有規上工業企業170家,引進清華同方、海螺集團、回天膠業等上市公司20多家。
近年來,宜城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高品質發展,連續六年獲評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連續五年獲評全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市。2019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67.73億元,同比增長7.8%;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4400元、20100元,分別增長8.9%、9.2%。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上下同心、眾志成城,共戰疫情,宜城于3月4日實現"四個清零",取得決定性成果,並形成常態化防控機制,為經濟社會秩序全面恢復提供有力保障,正在加快疫後振興,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