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為了過傳統的好春節,會拿出近一個月的時間忙著對保祐、賜福的神祇、祖先有個交代,對親戚、友人以節日的祝福,對一年發生的家庭事及個人事加以總結。
古樊城地處南來北往的通道,自古為商業重鎮,南北文化在此交匯,所以,老樊城百姓傳統的“過年”方式可謂名目繁多殺年豬、抓豆芽,團年即團圓一進入臘月,好客的樊城人就開始了過春節的準備工作,家家戶戶置辦節令食品、添置新傢具、購置衣物鞋帽、殺年豬、腌臘肉、纏豬蹄、鹵牛肉,正所謂“辦年貨”。過了臘月十五以後,人們見面時,不是問吃了沒有而是問“年貨辦齊了嗎?”到了臘月二十八九,還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抓豆芽、端豆腐、下油鍋(炸制各類食物)……所做的這些主要為大年三十團年飯做準備。三十那天,人們見面的問候又成了“團年了嗎?”團年,就是一家人在三十這天一起吃頓團圓飯。不管多忙,大年三十這天中午或者晚上幾代人都要聚齊,以團圓、和美的聚餐形式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團年飯是萬萬馬虎不得的,平時再節省的人家,對待團年飯卻是十分大方的,飯菜一定要豐盛,雞鴨魚肉樣樣全,吃不完剩下再多也不能倒掉,象徵今年吃到明年,“年年有餘”。
三十晚上是辭舊迎新的時刻,放鞭炮、生火盆,長輩不僅打發壓歲錢,還往孩子們的衣兜裏放荸薺(荸薺在襄陽話裏讀“不忌”),團年飯後闔家包“元寶”(相當於北方餃子,樊城人用梯形麵片包制,形同銀元寶,故名),歲首第一餐吃“元寶”,叫“得元寶”。大魚大肉是過年飯桌上的主角,因此殺年豬就成了臘月裏的一道風景,無論是大賈富商,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在年前殺一頭豬,這叫“辛苦做,快活吃”。樊城後街西端北側,曾有條古巷,名喚“豬行道子”,這裡便是舊日樊城人過年殺豬的場所之一。
豬行道子因清代屠戶劉大興在此設立屠宰場故名。在此巷居住的劉大興後人劉立貴回憶:進入臘月後,豬行忙得很,四口湯鍋一起開,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宰豬,夜晚宰殺,早上過肉,就連周邊縣市的肉販也趕過來販肉。當年樊城城區3萬左右人口,作為樊城較大的豬行,1天要宰百把頭豬才能滿足市場需求,所以在臘月間,豬行在春節前要特請10多人的短工才忙得過來,短工們管吃管住,並付一定的工錢,城區周圍的居民在豬行宰豬不必付工錢,只需給豬行一副大腸和一隻豬頭便可。
如果説大魚大肉是過年餐桌上的主角,那麼豆芽、豆腐、蔬菜之類則是配角了。在老樊城有一個叫“大井臺”的地方,與“抓豆芽”是有淵源的。
大井臺巷內水井不僅是古樊城內最大的一口井,而且井水優良,特別是冬季的水溫要比其他的井水溫度高,因此特別適宜生豆芽,過去在大井臺有曹家豆芽缸、楊家豆芽缸,其中,楊家豆芽缸規模最大,僅生豆芽用的有孔大缸就有幾十口,楊家使用井水及操作方式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因此生出的豆芽品質最好、名氣最大。
大井臺生的豆芽不僅清脆香甜、口感脆嫩、老少皆宜,而且生長齊整、漂亮,是純自然生長。豆芽常生常長,寓意吉祥,所以襄陽人在過生日、過年待客時有抓豆芽的習俗,大井臺的豆芽經營者由於長期磨練,他們的手和眼就是秤,一抓一個準。所以襄陽民間有句俗語叫“賣豆芽的不帶稱——過抓。”襄陽人習慣用豆芽包包子、包餃子,豆芽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過年時更緊張。
貼門神、剪挂聯,吉祥又喜慶臘月三十兒吃“團年飯”之前,有一項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貼門神對子,挂各式彩紙聯。商賈大門的門對子多為“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之類的吉祥語,一般人家則為“爆竹聲聲除舊歲,梅花朵朵迎新春”。兩扇大門上則貼上秦叔寶、尉遲恭等神像,以達到止煞祈福的願望。屋內顯眼處還要貼上“開門大發”“抬頭見喜”“天地陰陽”“童言無忌”等等,就連算盤上也要用紅紙寫上“萬”字,傢具上到處貼上“有”“酉”等字樣。
過年需要大量的彩紙、門神、對子,因此,臘月間也是樊城彩紙(實為土紙,用土法染就)作坊最忙碌的時節。民國年間,位於樊城余家巷的“大文堂”印刷作坊由創始人潘全善之弟潘全同主持經營。潘全同極具藝術稟賦,親自刻板,經他創作刻製的門神、年畫,人物鮮活、生動傳神,樊城官宦人家競相求購。潘全同不唯精於畫事,尤其注重工藝品質。大文堂除了門神對子俏銷,自製的紅綠彩紙也是受城中百姓青睞的暢銷貨。
紅綠彩紙在樊城生産,無形中為樊城手工剪紙藝術的成長創造了條件,更為古鎮的春節增添了吉祥與喜慶。襄陽文化老人鄒演存回憶:樊城老街內過去有很多剪紙高手,在他幼小的眼光裏,他們個個簡直就是工藝大師。每年到了臨近大年三十兒,他們就會用整張大紅紙,或者是大小不一的方紙,取中心點折疊,用剪刀斜錯位對剪,紅紙上便出現各種幾何圖案和吉祥如意的詞兒。下剪之前,不需要畫線,僅憑自己的經驗與刀技,便能剪出許多不同的花樣。只見彩紙在手中三折五折,光亮的剪刀上下左右晃動,橫刀、斜刀、中空鏤剪,很快,一張張充滿喜慶吉祥的藝術品便出現了。底邊“如意”“雲頭”,中間“福”“壽”,剪紙複雜的還鏤蝙蝠、喜鵲登梅等花樣,剪好後,只要從尖端一提就是一挂聯,這種剪紙挂聯是舊日老樊城過年獨有的一道風景。多彩的挂聯春節期間懸挂在庭院內外、門首、燈籠上、樹枝頭,甚至供桌上的祭祀供品上,配到府神畫、對聯,第一印象就是喜慶紅火的感覺。“年”與“聯”諧音,樊城大街小巷幾乎家家都把挂“聯”作為裝點節日的重要內容,以此取得喜慶、紅火、吉祥的兆頭,祭財神、拜大年,祈福表祝願。
從樊城江蘇會館于道光二年(1822年)所立的《財神勝會》碑記中整理出了當時客居樊城的江蘇商人在春節期間祭財神、祈福願的民風民俗。
商人以牟利為天職,求財是他們的共同心理,敬奉財神是他們的集體行為。財神也是國人最為崇拜的神祇之一。迎財神之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國時期,至今仍流傳。財神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幹,武財神是趙公明和關羽。財神爺對商家來説至關重要,因而對財神爺禮拜最勤。有的商家,常年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以使自己在商業競爭中“宜利和合”而取勝;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紅臉關公,關羽以“義”著稱,商家取其“以義為利”,即以“義”達到贏“利”的目的;還有的商家乾脆將3人一起供奉。民間傳説正月初五迎財神,所以過了正月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正月初五前一天晚上,各家就要置辦酒席,為財神賀歲。
新年伊始之際,人們自然祈盼在新的一年裏能夠財運亨通,財源滾滾。於是,除夕之夜有的人家會把大門用紅紙條封上,謂之“封財門”。大年初一早上,家中的大門要一家之主開,謂之“開財門”。這是正月初一的開財門,到了正月初五,照例又有一番祭祀迎接。因為要“爭先為利市”,所以商家總是要爭著第一個接到財神,有的不是“早起迎之”,而是深夜裏就搶先放鞭炮,以示接到了財神,故後人把“接財神”發展為“搶財神”。
接財神的風俗,起初是商家的行業習俗,後來又為其他市民和農村百姓所效倣,到了正月初五清晨依然要放上一通爆竹,以示迎接。開門營業後的店堂裏也總會看到“開張大吉”“黃金萬兩”“招財進寶”等吉利語。因為客居樊城,那些崇拜財神和追求財富的江蘇商人們也把自己在家鄉供奉財神和迎接財神的習俗帶到了樊城,併為了約定俗成,相沿成習,還慎重其事地勒碑立石給予銘記。
旅樊商賈祭財神,市井百姓拜大年。樊城人歷來重情講義,平時各忙各的“財”,不能在一起客氣,只有借“過年”的機會,通過拜年的方式來聯絡一下感情,互相表一下祝願。大年初一,先拜父母、家門親族長者,而後左右鄰居互相拜年;初二,已婚男子攜妻子給岳父岳母拜大年;再後拜姑父母、舅父母,最後朋友之間再互相走動走動。
2014年1月11日(臘月十一),在樊城老街麻鞋灣採訪了90歲高齡的賀雪琴老太,賀老太生在麻鞋灣,長在老樊城,聊起老樊城舊時拜年的情形,老人記憶猶新:拜年時,一見面要邊拱手邊滿臉笑容地説“恭喜、恭喜,恭喜發財!”給長輩拜年還要趴在蒲團上磕頭,沒有蒲團就用蒲扇放在地上代替……
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物質的極大豐富,人們生活水準的逐年提高,昔日只有在過年才能享用到的食物,在平時都已成為家常便飯,傳統的過年方式有些已漸行漸遠,年味似乎淡了許多。但不管世事如何變化,在一年的新舊交接之時,團圓、喜慶、祝願,這一傳統的春節主題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並會不斷昇華。喜慶祥和、文明節儉的過年方式已被當下社會認可,春節,這個中華民族最大、最隆重的節日文化將會得到更好傳承,併發揚光大。
來源:(樊城區地名普查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