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情民俗

宜城地區民俗擷英

宜城地區民俗擷英

2022-03-21 15:28:41

宜城,作為楚國的都城,有著豐厚的民間文藝積澱。長期以來,在宜城這塊土地上不僅上演了許多波瀾壯闊的歷史活劇,也演繹出了婀娜多姿的文化風情。這些歷史活劇和風情經過居住在漢水兩岸的楚都兒女代代相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這裡介紹的一部分宜城地區民俗,是我們了解神秘楚文化的活化石。

叼門閂

表現的是流傳在宜城地區的青年男女約會時的一種習俗。一對情人相約在晚上到姑娘家裏見面。為考驗小夥子的誠意和耐心,姑娘將門閂插好。晚上,小夥子要耐心地從外面將門閂叼開後,才能夠與姑娘見面,傾吐衷腸。

趕飛蛾

流傳在宜城地區的一種習俗。在秧苗抽穗季節,用水盆架在稻田中央,盆中點亮一盞盞大油燈,直等飛蛾撲火落入水中。而在這種環境的烘托下,許許多多青年男女也借此機會,相約見面,以飛蛾撲火的精神私下訂婚,譜寫了許多動人的愛情故事。

麒麟送子

流傳在宜城地區的一種求子民俗。兒子娶親以後,公婆希望早日抱上孫子,讓新媳婦躺在床上,請來玩麒麟的藝人。藝人將四張方桌一路高搭起來,頭頂麒麟從家門外一直舞到新媳婦床邊,邊舞邊唱送子吉言,把一個象徵性的男孩送到新媳婦的懷抱中。

大象舞

宜城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相傳是從楚國時流傳至今。據説是在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時候,許多諸侯國景仰大楚的雄風,紛紛向楚國納貢。有一個諸侯國,派一些童男童女,趕著巨象來供奉楚王,大象滑稽的舞蹈博得楚王的青睞,再加上宜城方言“巨象”與“吉祥”同音,大象舞便被留在了楚都宜城,後經楚文化的浸潤與演變,代代相傳至今。

老背少

宜城地區的民俗故事。講的是一個老公公背兒媳婦的故事。有一四口之家,兒子外出做生意,兒媳婦病了,老公公不顧外人説閒話,背起兒媳婦就跑,跋山涉水求醫,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後被挖掘整理成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曾多次在民間藝術展演中獲獎。

來源:襄陽晚報 作者: 黃中晴 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