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交流要聞

新餘市委台辦組織開展“台胞台商台屬看新餘”交流活動紀實

發佈時間:2022-05-13 11:09:16

  市委台辦組織開展“台胞台商台屬看新餘”交流活動紀實

  “有幸參加今天的活動,感受很深刻,回去後一定要把所見所感分享給台灣的家人”

  市委台辦組織開展“台胞台商台屬看新餘”交流活動紀實

  (作者:謝忠平)

  為豐富在余台胞台商台屬生活,促進余臺兩地同胞交流交往,增進兩地同胞的情誼,同時,共同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了解我市特色文化,感受我市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所取得的輝煌成果,5月7日,市委台辦組織開展“在余台胞台商台屬看新餘”活動。市委台辦主任賀騫率全辦工作人員和各縣區台辦負責人以及全市部分台胞台商台屬20多人參加。

  “想不到夏布繡竟是在一針一線中繡出來,每一幅作品顯得都有一種獨特的文化氣息和韻味。”

  是日上午,大家首先來到新餘市夏布繡博物館參觀。該博物館負責人、中國十大民間藝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夏布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張小紅親自為大家就夏布繡的來歷、製作、一些獲獎作品進行了詳細講解。《清明上河圖》、《李太白像》、《麗人行》等一幅幅具有代表性被江西工藝美術館收藏並獲獎的刺繡作品,一件件如肩褡、口圍、明末清初時期的民間枕頂、百福被等收藏文物呈現在面前,大家聽的認真、賞的仔細,紛紛在刺繡作品前駐足、拍照留念。在聽到夏布繡成為第五大繡種並填補了江西刺繡的空白後,大家對張小紅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弘揚民間精湛繡藝,開啟夏布刺繡先河的執著追求精神表示高度讚賞,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接著參觀了現場刺繡作品。“想不到夏布繡竟是在一針一線中繡出來的,每一幅作品顯得都有一種獨特的文化氣息和韻味。”剛剛獲得全省首個台胞“三八紅旗手”的新餘莉雅彩印包裝有限公司總經理溫莉萍參觀後自然地説道。

  “抱石先生一生創作了這麼多優秀作品,畫作還能拍出這麼高的價,不愧是國畫大師。”

  來到位於市內抱石公園的傅抱石紀念館,大家帶著崇敬的心情,瞻仰了我國國畫大師傅抱石先生的塑像,仔細地聆聽講解員介紹傅抱石先生艱苦求學、努力鑽研、東渡日本、潛心創作最終成為一代國畫大師的不平凡事跡。一邊走一邊看,一幅幅高倣國畫、一個個篆刻之印、一本本美術專著映入眼簾,無不給大家帶來視覺和感官的藝術享受,也感受著一代國畫大師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傅抱石先生,祖籍新餘,1904年生於南昌。在篆刻、史論研究和繪畫創作方面有著卓越成就。他一生創作過篆刻近3000個,史論研究專著240多萬字,繪畫作品3000余幅。尤其以與關山月為人民大會堂合作共創的《江山如此多嬌》,該畫作上的題字取自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雪》,作品氣勢磅薄,社會影響之廣泛是其他畫家和畫作無法企及的。“抱石先生一生創作了這麼多優秀作品,畫作還能拍出這麼高的價,不愧是國畫大師”。一位台胞聽説傅抱石先生的許多畫作拍出了上億人民幣之後驚嘆地説道。

  隨後,參觀了新餘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著往事如煙的人文掌故,承載著故土難離的濃郁鄉愁。走進館內,大家跟著解説員的節奏,如同去尋找新餘這座城市的文脈所在。有講述仙女與凡人戀愛故事的毛衣女下凡傳説、濃厚鄉土氣息的分宜鳳陽嗩吶、豐富群眾生活的觀巢十樣景、渝鈐民眾熱愛的渝水和分宜道情、具有鮮明特色的昌坊剪紙、製作得味的水北豆腐.....一邊聽一邊看,凡此種種,一生情、一段腔、一剪紙、一碟菜,都在訴説著這座城市發展歷程的文化標識與工匠精神,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幸參加今天的活動,真的要感謝您和台辦組織,讓我能走進有文化的新餘,親身觸摸到美麗的新餘,印象真的非常深刻,我回公司後,馬上跟太太視頻,把今天的所見所感分享給家人。”

  在陣陣細雨中,大家乘車來到位於渝水區良山鎮的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示範點--下保村繼續參觀。下保村曾經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自2006年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援和當地幹部群眾的艱苦努力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5A級農村鄉村旅遊點。只見村村都通了柏油路,兩旁綠樹蔥蔥,風景優美,山泉水隨渠而下,涓涓細流流經農家。一排排白墻藍瓦的房屋整齊劃一,背山而坐,一派欣欣向榮景象,無不向遊人展示著國家推行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以來所帶來的可喜變化。走進村裏打造的格桑花海景點,眾人一邊大口地呼吸著雨後清新的空氣,濃厚芬芳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一邊忙著到花叢裏合影拍照,留下美麗而珍貴的瞬間。活動快結束時,來自台灣台中市,目前在新餘工作的江西銀麗直飲水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金誠高興地對著市委台辦主任賀騫説道:“有幸參加今天這樣的活動,真的要感謝您和台辦的組織,讓我能走進有文化的新餘,親身觸摸到美麗的新餘,印象真的非常深刻,我回公司後,馬上跟太太視頻,把今天的所見所感分享給家人。”

      稿件由新餘市台辦提供

主辦單位:新餘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