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行倉庫紀念館正大門的謝晉元與妻書。
位於蕉嶺新鋪的謝晉元紀念館。
2015年8月13日,謝晉元將軍之子、民革上海市委會原常委、楊浦區委會原主委謝繼民(右3)陪同筆者與澳門嘉應同鄉會的創會會長黃銓昌(左3)、會長李國輝(右2)、理事長梁鋼(右1)參加上海四行倉庫紀念館開館儀式。
【書信原文】
巧英吾妻愛鑒:
日內即將率部進入滬淞參戰,特修寸箋以慰遠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蠶食,亡國滅種之禍,發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孫無噍類矣。為國殺敵,是革命軍人素志也;而軍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復門蓑祚薄,親者丁稀,我心非鐵石,能無眷然呼!但職責所在,為國當不能顧家也。老親之慰奉,兒女之教養,家務一切之措施,勞卿擔負全責,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背 景】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由於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一·二八”淞滬會戰是中日軍隊第一次全面對抗和較量。眼看大戰在即,謝晉元考慮到蕉嶺家鄉地處偏僻山區,安全有保障;同時也考慮到父母年老無人照顧,自己實在放心不下。為了更好地帶兵與日寇決戰,謝晉元萌生了將妻兒送回家鄉的念頭。妻子淩維誠(小名巧英)體諒謝晉元想要盡孝的心情,不顧全家人的反對,做出了妥協。
1936年春節過後,謝晉元帶著懷有身孕的妻子淩維誠以及三個子女回到老家。安頓好妻兒之後,謝晉元匆匆趕回上海。臨別前,謝晉元囑咐妻子:“我是一個軍人,要以民族、國家為重;沒有國家,哪有我們的家。待全殲倭寇,定返家鄉接你們回來!”1937年淞滬會戰前夕,謝晉元思念家鄉的親人,寫下了這封書信。
【賞 析】
2015年8月13日,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正式開館,在謝晉元將軍之子謝繼民的陪同下,筆者與澳門嘉應同鄉會創會會長黃銓昌(左3)、會長李國輝、理事長梁鋼參加了四行倉庫紀念館的開館儀式。
在四行倉庫紀念館的正門口,謝晉元致妻書被放大展陳著。從信中可以看出,1937年淞滬會戰前夕,謝晉元即將率部進入滬淞參戰。
在日寇入侵中國的時候,雖然我也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為父母盡孝,對兒女教養,為妻子承擔一些家務。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作為一名軍人,在國家處在亡國滅種邊沿,我必須為國殺敵,將對國家的忠、對人民的愛,化成衝鋒陷陣的動力。勞煩妻子替我孝敬父母,教育兒女……
謝晉元,字中民,1905年4月26日出生於蕉嶺縣,他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四期,在淞滬會戰中率“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鼓舞了人民的抗戰熱情,被國民政府授予抗戰最高榮譽獎章“青天白日勳章”。1941年4月24日,謝晉元被叛徒殺害。謝晉元遇害後,被國民政府追晉為陸軍少將,上海各界舉行了追悼大會,前往弔唁的民眾達30多萬。毛澤東高度讚譽“八百壯士”為“民族革命典型”。2014年,謝晉元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2015年,謝晉元被民政部正式批准追授為烈士。
1937年8月,“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謝晉元時任524團副團長,團長犧牲後,接任團長一職。為掩護十萬大軍西撤,孫元良命令謝晉元率領524團一營斷後掩護。謝晉元會同第一營楊瑞符少校率領各連,在寶山路、虬江路一線,猛烈阻擊敵人,邊打邊撤,陸續集結于四行倉庫。四行倉庫坐落在蘇州河北西藏路橋西面,是一幢6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是當時國民政府的4個銀行的堆棧,謝晉元指揮了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在四行倉庫戰役伊始,謝晉元手下只有414人,為了迷惑日軍,對外宣稱有800人。得知守四行倉庫的中國孤軍只有400多人時,日軍將領臉上挂不住,要求公共租界扣押孤軍將士並將其繳械,不然“日軍將開進公共租界追擊”。四行倉庫戰役失敗後,孤軍將士被關押在公共租界內一塊用鐵絲網圍住的空地內,這一拘禁就是4年多。日軍全面佔領上海後,由於沒有與英美宣戰,日軍不便開進公共租界。
汪偽政權在成立之初,為給自己“貼金”,早已打起了謝晉元的主意,曾派人以陸軍總司令的高官誘降,遭謝晉元嚴詞斥責:“我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以保國衛民為天職,余志已決,絕非任何甘言利誘所能動!休以狗彘不如之言來侮辱我,你速去,休胡言!”汪偽政權威逼利誘謝晉元無效便下了殺心,收買了謝晉元手下郝鼎誠等4人,精心策劃,將謝晉元殺害。
謝晉元去世之後,這支孤軍僅剩下340余人。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28日,日軍突然進攻“孤軍營”,將手無寸鐵的340余人全部俘獲。原本日軍想將他們全部編入偽軍,但誰知遭到拒絕,隨後便想著將他們殺害,可又考慮到這支軍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遲遲不敢動手。在經過多方考慮之後,日軍便將他們分散押解到諸暨、杭州、南京孝陵衛、新幾內亞等地做苦力,在日軍非人的折磨之下相繼死去,但活下來的人,繼承和發揚了“八百壯士”的優良傳統,一直沒有放棄和侵略者作鬥爭。
可喜的是,謝晉元的妻子淩維誠將謝晉元對國家的忠,對人民、家人的愛傳遞,回到蕉嶺後,在蕉嶺農村生活5年,從養尊處優的軍官太太,變成了會下地種田的農婦。1941年夏天,淩維誠帶著孩子,輾轉五省來到重慶,領取丈夫的5萬元撫恤金。淩維誠再次回到蕉嶺,她把丈夫的撫恤金分成兩份,一份給公公養老(婆婆當時已經離世),一份則買了三畝田,自己耕種,撫養四個小孩,並親自教孩子讀書識字。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的房産都在登記造冊,重新分配,淩維誠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給市長陳毅寫了封信,説明瞭吳淞路466號三層樓房和謝晉元墓地周圍空地的歷史,以及孤軍營老兵的現狀。陳毅馬上批示:謝晉元參加抗日,為國捐軀,其遺屬應予照顧。吳淞路466號房屋及墓地一段歸謝晉元遺屬使用,一切費用減免。在人民政府的關照下,淩維誠和孩子有了一個安穩的生活環境。(梅州市委臺港澳辦 鄧銳)
文章來自:《梅州日報》
廣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郵箱:gdtb2020@163.com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