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粵台農人共同體活動在廣東省肇慶市四會市舉辦。
活動以“兩岸融合探新路,四會福地蓄動能”為主題,邀請來自北京、上海、台灣三地的專家代表同步線上為農業發展把脈支招,兩岸農民同臺互動,交流創立兩岸農民合作社的心聲。台南文南裏里長陳清泉也發來了祝賀視頻。
當天,在與會專家和代表的見證下,位於肇慶市四會市石狗鎮和下布村的兩個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研究實踐所(下簡稱為“研實所”)正式揭牌,為積極推動兩岸鄉村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積蓄動能。
打造兩岸農民的共同體
在當天的揭牌儀式上,廣東省委台辦副主任肖兵指出,研實所的成立進一步深化了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工作,以“會講(兩岸基層同胞求新求變求融合的心聲與故事)、會做(現場示範體驗)、會教(農文旅技術傳承)、會傳(傳播兩岸農民合作社理念模式)”為主要內容的“四會”研實活動,更體現了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新趨勢。
2018年以來,廣東省委台辦按照“中央所指、對臺所需、廣東所能、基層鎮村一線落地”的精神,會同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率先在全國推動創建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肖兵介紹,五年來,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已在粵北清遠、粵西湛江、粵東汕尾取得初步成效,“今天在肇慶四會為兩個研究實踐所揭牌、授牌,意味著試驗區工作從粵東、粵西、粵北輻射到了灣區城市,開花結果到了肇慶,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他説,“前面已經成立了11個研實所,今天在肇慶成立的是第12、13個。”
據了解,此次揭牌的石狗鎮研實所以卉林花卉公司為平臺,該公司是四會市龍頭企業、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台胞陳明星為企業法人。該研實所旨在進一步壯大“蘭花經濟”集聚效應,也將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中有機融入“台灣元素”,推動其在兩岸鄉村融合發展中扮演新的重要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天揭牌的下布村研實所是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首個由台農黃基德、四會新農人鄭銳輝共同領辦的研實所,在創建過程中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指導支援幫助,也將承載著“小窗口大交流、小平臺大服務、小基地大聯動”的角色定位。
“兩岸農民合作社就是兩岸農民共同體落在實處的表現。”在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翟留栓看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岸農民在耕種、經營中實現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這是兩岸農民合作社最大的特點。研實所為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撐,在合作社這一開放系統內調和合作各方的利益關係,最終擦亮鄉村的産品、服務的品牌,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消費者提供優質農産品,實現商業模式的成功。
“以合作社為載體促進兩岸交流,通過成功的商業模式促進合作社發展,能夠讓兩岸農民走得更近,對此我很有信心。”翟留栓説。
以農業為媒促兩岸農民交流
“打造兩岸農民合作社、做好農産品深加工,這是我的兩個夢想。”台農黃基德在屏東縣的農田長大,多年前,他從台灣來到廣東發展。今年初,黃基德在下布村著手研實所的創建工作。
在實研所現場,記者看到西瓜鳳梨、人參何首烏、山蘇等台灣種苗,已栽種的上百種花木、草藥和水果,還有自研肥料、研發深加工産品。
據黃基德介紹,這一實研所內,他已栽種超過106個不同品種的農業産品。他計劃在此培育花木、中草藥以及台灣精品水果三大品類,將自己在台灣收穫的農業經驗分享其中,讓兩岸農民共用“果實”。
“研究實踐所是集種苗和技術為一體的農業綜合體。”黃基德介紹,在孵化種苗之餘,他還到廣東不同鄉村調研,推介已成功栽種的種苗並對當地農村進行技術指導。此外,他還致力於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以檸檬為例,黃基德研發了柑普茶、精油、酒等産品,“希望帶動農民不僅會耕種,更會銷售、賣個好價錢。”
展望未來,黃基德信心滿滿:“農民致富不是問題,我更希望以農業為媒,促進兩岸農民的交流,希望這裡能成為台灣有志青年的轉机站。”(來源:廣東省委台辦 羊城晚報)
廣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郵箱:gdtb2020@163.com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