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時政要聞

廣東陸河縣南萬鎮:林業經濟“引”客來

發佈時間:2023-01-28 14:42:08

新華社廣州1月25日電題:廣東陸河縣南萬鎮:林業經濟“引”客來

新華社記者周科、孫飛

這個春節,廣州的譚先生沒有選擇回自己的老家過年,而是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來到了萬東村,“這裡空氣好、環境美,可玩的內容真不少!”

萬東村是廣東陸河縣南萬鎮“空心村”中的一個,從曾經“窮得只剩水和空氣”,到如今“節假日一房難求”,得益於當地在鄉村振興進程中開發林業經濟的探索。

陸河縣位於海陸豐革命老區,森林覆蓋率超70%,青山綠水,風景秀麗。其中的南萬鎮是“廣東省生態示範鎮”和“廣東省森林小鎮”,但山地多、耕地少,也是經濟弱鎮、人口小鎮。

過去多年,這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許多村莊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並紛紛舉家遷移到縣城定居。南萬鎮共有14個行政村,由於空心化,其中10個村將村委會搬到了縣城辦公。

2017年開始,萬東村支部書記多次帶隊到外省尋找“它山之石”,最終結合當地良好的生態資源找到了辦法:樹上住人,樹下種藥。

春節期間,記者來到南萬鎮走訪發現,每去一個村莊都是在上山,幾乎找不到一塊連片的耕地,但山地顯示了勃勃生機。

在萬東村,當地依託特有的紅錐樹資源稟賦,巧妙地利用高大的樹木做支撐,將生態木屋依山而建。身處木屋中,既可以觀賞遠近山景,還能呼吸山間新鮮空氣。記者採訪的當日,數據顯示當地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釐米約2萬個。

這裡就是南萬鎮萬東村村民朱南開帶領村民們共同打造的萬東森林康養基地。

“我在深圳幹了20年,主要從事裝修工作,一直還是想為家鄉做點事。”朱南開説,看到萬東村發展林業經濟的創新想法,自己動心回到了家鄉,“現在已經建了24棟林上民宿,2022年7月正式開業,村民們一個季度就分紅了22萬元。”

在外地打工多年的村民葉聲衛也回來了,“我已經60多歲了,在外地幹不動,本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沒想到還能在康養基地做水電工和保潔工作,一個月掙個幾千塊錢。”

林下,則是中草藥科普基地,規劃面積50畝,主要種植南萬本地的金線蓮、雷公根等200多個品種。

“我們這裡山地多,中藥稟賦豐富。科普基地挂有各種中草藥標識牌,介紹中草藥生長習性、藥用價值等,讓遊客們能夠以休閒觀賞的方式更加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南萬鎮黨委書記葉志帆説。

在萬東村經營農家樂的村民汪成業告訴記者,自己之前在外打工,2018年回到村裏,這幾年村裏人流量越來越大,2022年國慶節期間店裏“一天翻臺七八十桌”。

當地特産美人芋,又稱番芋或姜薯。隨著日漸旺盛的旅遊人氣,它的“顏值”和“産值”倍增。

“美人芋根塊經研磨沉澱後可産出優質食用澱粉,加工後可製作成為晶瑩光潔的美人芋絲。”身為康養基地負責人的朱南開介紹説,萬東村投資逾百萬元建起加工廠,打造美人芋絲品牌,大幅提升了産品附加值,也帶動了村民就業。

當地村民介紹,隨著林業經濟的加速發展,本來常住人口僅有300多人的萬東村,這幾年陸續回村約200人,蓋起了80余棟新房子。

與譚先生一樣來度假的遊客紛紛表示,這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憶得起鄉愁。

“鄉村振興,産業發展是關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走生態旅遊發展之路,既能盤活資源、貫通産業,還能帶來人氣,萬東村在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 葉志帆説。

廣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郵箱:gdtb2020@163.com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