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委台辦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深度挖掘對口幫扶村文化資源稟賦,通過“黨建+”“強硬體”“賦內容”“拓産業”等,助推河源市東源縣“中聯村汶水塘捕魚節”由“市級非遺”升格為“省級非遺”,對口幫扶工作取得實質成效,相關活動內容被CCTV1套央視綜合頻道《晚間新聞》專題報道,“學習強國”平臺在頭版報道,活動報道閱讀(觀看)量逾1500萬人次,光明網、中新網、南方日報等中央、省、市媒體亦爭相報道活動盛況。
一、黨建引領,找準突破口,挖掘傳統非遺潛能
中聯村汶水塘捕魚節活動已有幾百年曆史,是中聯村獨具特色的民俗名片和文化符號,具備發展微型休閒文旅産業潛力,為此,市委台辦劃撥專項黨建宣傳設施資金補助,以“中聯村汶水塘捕魚節”、“顯烈公巡遊”等2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為基礎,打造“黨建+文化”精神譜係,增設黨建驛站、黨建宣傳走廊、黨建立體標識等,明確汶水塘地理定位和黨建文化融合發展元素,借助便民設施的娛樂性、功能性,“潤物無聲”地宣傳黨的政策、展現黨建成績,打造群眾家門口的黨建“新陣地”。
二、做強硬體,優化環境,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高效統籌專項幫扶資金,推動中聯村汶水塘修繕工程項目入庫,徹底修繕中聯村汶水塘,解決水塘樣式老舊、池壁漏水等歷史沉疴。打造省級非遺研學示範基地,將汶水塘景區劃分為黨史文化角、暖心生活角、文體休閒角、應急救護角等不同主題功能區,增強汶水塘景區的層次感,讓遊客體驗打卡式遊覽,汶水塘微型休閒文旅景觀初步成型,捕魚節活動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三、突出主題,講好故事,展現非遺文化精神內涵
通過黨建連廊、特色展板等,陳列捕魚節精彩景象,明確“水文化”“魚文化”等主題元素,讓非遺文化“活”起來;以墻體展板、實物展櫃等方式豐富顯烈宮文化內容,講好民間文化故事,展現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增設環湖燈帶,打造水塘立體燈光效果,打造富有“捕魚”特色的非遺視覺效果。2022年5月,“中聯村汶水塘捕魚節”成功由“市級非遺”升格為“省級非遺”,中聯村成為全省少有的“雙遺”文化村。
四、積極籌備,厚積薄發,高標準辦好捕魚節活動
為增強中聯村捕魚節名氣,前期邀請央視“味道”欄目等採訪中聯村捕魚節籌備活動,並在大年初三現場活動中增設畬族風情歌舞、舞獅、“魚王”拍賣、農産品展銷、煙花表演等特色環節,讓市民在濃濃的新春氛圍中感受傳統民俗的魅力,以高品質的文化産品豐富捕魚節內容,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活動當天到場觀眾6000余人,活動內容被CCTV1套央視綜合頻道在大年初三轉播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逛廟會、品民俗 多彩佳節活力足”為題,在“學習強國”平臺上進行了頭版報道,光明網、中新網、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等中央、省、市媒體爭相報道活動盛況。
五、文旅融合,拓展産業,挺起集體經濟腰板
參考台灣休閒農莊發展經驗,以汶水塘捕魚節為文化基礎,發展休閒文旅産業,將非遺研學基地同周邊玫瑰基地、火龍果基地、藍莓基地、葡萄基地、垂釣基地等共同規劃建設,在非遺文化靜態展示基礎上,增加研學教育、企業團建、生態康養、婚紗攝影等沉浸式文化體驗,讓文化旅遊形成的“小氣候”帶動周邊附加産業發展。
(深圳市委台辦 張建朕)
廣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郵箱:gdtb2020@163.com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