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贛臺心橋 > 江西概況

名人薈萃

發佈時間:2023-04-20 16:10:09

  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這片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土地上,涌現出一大批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海納百川,相容並蓄的歷史名人。江西歷代名人燦若星辰,他們或思想深邃,獨創一幟;或政績卓著,留史青古;或技藝超群,影響深遠;或正氣凜然,名垂青史。在不同的文化層面上、不同的歷史進程中,彰顯出知識的光輝。

  徐孺子(79~168),名稚,字孺子,東漢豫章南昌縣(今江西南昌)人。為江西歷史上第一位著名賢士。他一生博學多識,淡泊自守,官府多次徵詔,皆不出仕。有“南州高士”之美稱。相傳豫章太守陳蕃慕其才品而特為其專設一榻,去則懸之。於是便有了王勃《滕王閣序》中“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典故,並千古流芳。今南昌名勝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釣之處,為豫章十景之一。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其詩其文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清高耿介,灑脫恬淡。影響了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作。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廬陵沙溪(今屬吉安永豐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蘇軾、蘇轍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是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的實踐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其一生著述豐厚,詩、詞、文均為一時之冠。有《歐陽文忠公集》等存世,其《集古錄跋尾》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南豐)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著稱。師從歐陽修門下,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自然淳樸,自成一家。 曾鞏一生著述豐富,有《元豐類稿》50卷、《續元豐類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於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王文公。臨川(現撫州東鄉)人。北宋 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也是著名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文長于説理與修辭,善用典,警辟精絕,風格或遒勁有力,或情韻深婉。1069年任參知政事始,推出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深刻影響,被列寧譽為 “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黔安居士等。北宋著名詩人、詞人、書法家。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其詩書畫號稱“三絕”,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其詩內容豐富,風格奇拗,提倡“無一字無來處”和“脫胎換骨、點鐵成金”。推陳出新,開一代風氣,被尊為“江西詩派”之祖。其書兼擅行、草,以側險取勢,縱橫奇崛,自成風格,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華嚴疏》、《松風閣詩》等存世。

  朱 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等。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為宋代理學集大成者,世尊稱“朱子”,從祀孔廟。朱熹一生致力於儒家經典的註釋與闡發,確立了中國古代最龐大、最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實際影響僅次於孔子和孟子。此外,在經學、史學、文學、自然科學等有較大成就。著作有《近思錄》、《四書章句集注》、《朱子語類》等。

  陸九淵(1139~1192),字子靜,號象山先生。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撫州金溪人。與朱熹齊名,史稱“朱陸”。一生致力於授徒講學,創立學派,是中國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的創始人。明代王陽明發展其學説,成為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産生深遠影響。著有《象山全集》。其言論“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腳跡,學人言語。”;“不可自暴自棄自屈。”至今受用無窮。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後期傑出民族英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天祥,後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文山。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被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他寧死不屈,從容就義。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千古絕唱。

  馬端臨(約1254~1323),宋元之際著名的歷史學家。字貴與,一字貴輿,號竹洲。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人。著有《文獻通考》、《大學集注》、《多識錄》等。代表作《文獻通考》共348 卷 ,分田賦、戶口、徵榷、選舉、職官、樂、兵、弄、學校、錢幣等二十四門。是記敘中國歷代典章制度的文化通史。在中國浩渺的史籍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以一人之力,成就如此皇皇巨著,其學問之廣,功夫之深,當為世代所敬仰。

  汪大淵(約1310~?),元代著名航海家,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附舶遠航並留下著作的人。字煥章,江西南昌人。他兩下西洋,遊蹤廣遠,著述精深,直到清代中葉以前,都難有人與之匹敵。西方學者稱他為“東方的馬可·波羅”。代表作《島夷志略》詳細記載了亞、非、澳各洲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疆域、物産、風土、民俗和貿易,是研究元代海外交通史、中外關係史、西域南海物産志和民俗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況 鐘(1384—1443),字伯律,號龍岡,又號如愚,明靖安人(今江西靖安縣高湖鎮崖口村人)。明代著名清官、詩人。由於況鐘出身吏員,深知吏治中的積弊,因此,任蘇州知府期間,懲姦吏、清積案、平冤獄、減重賦。深受百姓愛戴,人稱“況青天”,享譽全國。古代傳奇小説中載有不少況鐘辦案故事。如崑曲《十五貫》,把他剛正廉潔、孜孜愛民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著有《況太守集》。

  魏良輔(1489~1566),字師召,號此齋,晚年號尚泉、上泉,又號玉峰。明代傑出的戲曲音樂家、戲曲革新家。新建(今屬江西南昌)人。其精通音律,嗓音美好,熟諳當時流行的南北曲多種聲腔,長期鑽研戲曲藝術。被譽為“國工”、“曲聖”,乃至昆腔(南曲)“鼻祖”。代表作《曲律》(一名《南詞引正》)是一本論述歌唱方法和唱曲理論著作。作者逐條簡要地闡述了崑曲在字、腔、板眼等各方面的練唱技術,南北曲唱法的區別等。對後世戲曲音樂理論有深遠影響。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奉新北鄉(今屬江西奉新縣宋埠鎮)人。明末清初著名科學家。被稱為“中國的狄德羅”。在世界科學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宋應星才大學博,著有《野議》、《談天》、《論氣》、《思憐》等十幾種著作。代表作《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古代科技百科全書”。該書詳細記載了十七世紀中國農業、工業和手工業生産領域中的一百三十多項生産技術和經驗,幾乎包括了社會全部生産領域。極具研究價值。

  湯顯祖(1550~1616),明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繭翁,自署清遠道人。臨川人(今江西臨川)。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其主要創作成就在戲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它和《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他的作品和戲劇活動,均根植于現實生活的土壤,同時又彰顯出高度的浪漫主義精神,影響深遠。有《湯顯祖集》存世。

  八大山人(約1626~約1705),即朱耷,有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別號。明寧獻王朱權後裔。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傑出畫家、書法家。以大筆水墨寫意畫著稱。一生從事繪畫,結合詩、書、篆刻,尤以花鳥畫稱美於世。其作品特點: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筆墨蒼勁圓秀,簡樸豪放,章法結構高曠縱橫,獨出新奇,對後世影響極大。鄭板橋、吳昌碩、傅抱石、齊白石、李苦禪、張大千等對其推崇備至。代表作有:《魚鳥》、《松下鳴禽圖》、《荷花水鳥圖》等。

  陳寅恪(1890~1969),世界著名的漢學家和國學大師,古典文學研究家、史學家。清詩人陳三立之子。江西義寧(今江西修水)人。具備十幾種語言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他能以批判的方法並利用各種文字的史料從事研究,是最有學問、最科學的歷史學家。專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等。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詹天佑(1861~1919),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先驅,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字達朝,號眷誠,廣東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今屬江西婺源)。1872年年僅12歲的詹天佑作為中國第一批官辦留洋學生留學美國。1881年學成回國後修建或主持修建了京奉、京張、張綏、津浦、川漢、粵漢、漢粵川等鐵路。對中國鐵路網的規劃、勘測、設計、施工、管理,都有開創性的貢獻。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方志敏(1899—1935),中國共産黨早期領導人,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原名遠鎮,小名正鵠,學名志敏。江西上饒弋陽縣人。參與領導弋橫起義,創建贛東北蘇區,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領導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1935年被俘。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和誘降,他正氣凜然,堅貞不屈。寫下了《清貧》、《可愛的中國》、《獄中紀實》、《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等文稿。表現了一位共産主義戰士高尚的革命情操和堅定的革命信念。

  傅抱石(1904~1965),現代著名國畫家、美術史研究和繪畫理論家。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祖籍江西新餘,生於南昌。1933年留學日本,攻東方美術史學。著有《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研究》、《中國山水人物技法》、《中國繪畫理論》等。藝術創作以山水畫成就最大。為“新山水畫” 代表。其崇尚革新,建樹良多。以皮紙破筆繪山水,創獨特皴法-----抱石皴法。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