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闊視野、對標先進,學經驗補短板,這是一座城市不斷發展進步的“必修課”。日前,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祺揚,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太暉帶領襄陽黨政考察組赴蘇州考察學習。
江南水鄉,風物宜人。姑蘇城內,名企雲集,客商遊人絡繹不絕。當下的蘇州,已不僅是千古名篇裏的詩情畫意之地,更是長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國家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其經濟發展、産業轉型、科技創新、城市建設、對外開放、社會治理、文化傳承都走在全國前列,被賦予“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重任。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襄陽正在加快建設東津城市新中心,通過新區建設帶動老城更新,切實把城市做大做強。蘇州在城市新區和産業園區規劃建設方面的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值得襄陽深入學習。
學精神——
一張藍圖繪到底 先行先試敢首創
走進蘇州工業園區展示中心,墻上“改革創新、開放包容、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園區精神”映入眼簾,無聲訴説著一段改革破冰的奮鬥歷程。
1994年2月,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協議,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開創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的新形式。
蘇州工業園區成立時,所處區域是一片低窪水田,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蘇州黨員幹部與建設者一起吃苦耐勞,不懈奮鬥,將洼地一步步變成産業發達、環境優美的高科技産業園區。29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先後實施130多項先行先試改革探索,牢牢扛起改革開放“試驗田”的歷史擔當。
在蘇州工業園區展示中心,考察組看到一幅29年前的“開發前手繪規劃圖”,圖中描繪的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結構佈局和現在建成的蘇州工業園區實景圖相比,相似度高達90%。
29年來,蘇州工業園區歷經奠定基礎階段、跨越轉型階段、高品質發展階段和新發展階段。無論在哪一個階段,蘇州的黨員幹部都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展現出“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與毅力。
在昆山市,考察組被“敢闖敢試、唯實唯幹、奮鬥奮進、創新創優”的新時代“昆山之路”精神所震撼。
上世紀80年代初,昆山還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經濟總量在蘇州六縣中墊底,被調侃為“小六子”。1984年,在沒有政策支援的情況下,昆山政府在老城區以東水稻田裏劃出3.75平方公里,自費興辦工業小區。此後,昆山的黨員幹部埋頭苦幹,沒有資金就艱苦創業,沒有經驗就向南方經濟特區學習,沒有項目就主動出擊招商引資,推動工業小區逐步發展壯大,在1992年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國家級開發區。
如今的昆山,已連續18年居全國百強縣(市)首位,卻依舊圍繞産業發展、社會治理探索各類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縣域示範。
“要解放思想,統一認識,切實做到不爭論、不搖擺、不停滯,改進工作作風,強化執行力,不折不扣落實工作要求。”關於建設東津城市新中心,市委、市政府已在多個場合提出明確要求。蘇州黨員幹部的改革精神、首創精神,以及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都值得襄陽黨員幹部對標對表。
學理念——
走好産城融合之路 建設宜居宜業之城
“産城融合,宜居宜業。”這是大家對蘇州中肯的評價。
蘇州高新區有高新技術企業1376家,蘇州工業園區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489家。兩區産業發達的背後,卻有完善的基礎生活設施和濃濃的“煙火氣”,居民幸福指數相當高。
蘇州高新區的金融小鎮坐落于太湖之濱,由當地政府與招商局集團合作開發,分三期建設辦公區、生活區和休閒區。小鎮在規劃建設時,將蘇州園林的設計理念融入其中,打造“生産、生活、生態”高度融合的特色小鎮。在一棟公寓樓內,考察組希望參觀房間設施,因為房間已租滿,等待一會後才得以參觀。項目負責人介紹,金融小鎮的最大特點,便是招商引資和設施建設同步推進、互相促進,讓小鎮真正運營起來,避免成為“有樓無人”的空城。
金雞湖位於蘇州老城區東北部、蘇州工業園區中部。當前,蘇州市委、市政府正在實施金雞湖右岸區域整體連片改造提升項目,通過“先地下後地上、先規劃後建設、先産業後城市”,做足産城融合文章,實現産業發展、城市建設、群眾生活的良性互動。改造提升後的金雞湖片區有商業綜合體、生態廊道、文藝場館、地標建築,新老城區有機融合,為蘇州打造城市新中心注入新活力。在金雞湖右岸展示中心,考察組認真學習項目業態更新、文態重塑、形態整合等開發手段,深入思考新城建設與老城更新的辯證關係。
鄰里中心是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公共管理先進理念,多年創新實踐形成的一種社區商業項目形態。兆佳巷鄰里中心由6棟建築組成,將內包式商業建築與街區型商業組合進行升級,集聚生鮮菜場、便民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為居民提供便捷精細的服務。兆佳巷民眾聯絡所是一個集政務服務、文化交流、休閒娛樂、社企共建於一體的多載體服務空間,利用“微心願”等形式,發動群眾互助互惠、共建共用。考察組邊走邊看,與商家、志願者交流,對完整社區理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蘇州的城市建設理念科學、精耕細作,對我觸動很大。”考察組成員、市住建局局長陳建斌認為,新區建設一定要注重對歷史文化的梳理與傳承,突出文化特色,守住文化根脈;一定要堅持基礎設施先行,統籌地下空間利用,推動新城和老城之間形成整體聯動;一定要統籌産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合理佈局公共服務設施,切實增強新城人口吸引力、集聚力。
學經驗——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搶佔新興産業新賽道
蘇州之行,考察組參觀了多家企業,幾乎每家企業的墻上都挂滿了專利和榮譽證書,幾乎每位企業家都能講出矢志研發的奮鬥故事。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無論是蘇州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區還是昆山市,無不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招才引智,積極搶佔新興産業新賽道,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蘇州高新區于2019年引進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現已開始招生。此外,還先後進入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浙江大學蘇州工研院、清華大學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等院所平臺112家,招攬高層次人才4.6萬人,其中各級各類領軍人才2500多人次。依靠高能級科創平臺和高素質人才團隊,蘇州高新區系統構建“2+5”産業體系,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兩大主導産業産值分別達1560億元、1220億元,光子、高端醫療器械、積體電路、綠色低碳、軟體和資訊技術等新興産業産值年均增幅超過30%。
蘇州工業園區集聚大院大所37家、中外名校33家,人才總數多年保持全國開發區第一,入選國家級重大人才引進工程專家278名,外國高端人才1565人、佔全省1/5。園區打造了“2+3+1”特色産業體系(“2”即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兩大主導産業,“3”即生物醫藥、奈米技術應用、人工智慧三大新興産業,“1”即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74.8%,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58.5%。
昆山市精心繪製招才引智版圖,啟動人才科創城市行“專列”,瞄準北京、上海、武漢、西安、廣州等高等院校雲集之城,廣發科技創新人才“請柬”,打造優秀産業項目“直通車”。近年來,昆山市大力實施新一代資訊技術“固本”工程和高端裝備製造“強基”工程,高水準規劃建設元宇宙、先進計算、生命健康等50個“四鏈融合”特色專業創新園區,主動搶佔智慧穿戴、智慧機器人、新能源智慧網聯汽車等産業新賽道,推動“昆山製造”向“昆山創造”躍升。2022年,昆山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745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比達55.5%。
“蘇州經驗表明,建設城市新中心,産業是根本、創新是靈魂、優良的政務服務是核心競爭力。”考察組成員、市發改委主任王軍認為,産業高品質發展能為新區引進人才、集聚資本、吸納人口提供有效平臺,也能為生産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提供有力支撐,一定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吸引企業家、專家人才來襄投資發展,匯集更多的創新要素和發展要素,通過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快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推動城市新區高品質、可持續發展。 (稿件由襄陽市台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