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6月8日電 (王華 徐鴻琳)6月8日是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記者從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了解到,該市組織完成多個海洋生態修復項目,整治修復海岸線長度7.3公里,並加強海洋觀測預報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海洋城市生態根基。
目前全球海洋擁有已知物種約25萬種,産生地球上至少50%的氧氣,為近30億人提供食物、工作和收入。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廣州通過海洋打開持續千年、連結全球的商貿通衢,如今探索在城市發展與海洋生態間取得平衡、建立多方參與的生態治理模式,打造現代海洋城市的重要根基。
廣州地處珠江水系的入海口,具有河海雙重屬性,為典型的鹹淡水混合區。該市的化龍、南沙灣、萬頃沙河口等地,分佈有紅樹林等重要生物群落,是嚴格保護的濱海生態底線。
據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介紹,2020年以來,廣州完成了南沙濕地海岸線生態修復、沙螺灣村紅樹林撫育性修復、虎門大橋北側重點海灣整治、海鷗島紅樹林海岸升級改造與生態修復和大角山海濱公園生態海堤改造及提升等海洋生態修復等項目,整治修復海岸線長度7.3公里,營造修復紅樹林面積超過80公頃,新增涉海自然保護地1處,自然岸線保有長度由7公里增至12.53公里,為大灣區海洋生態修復提供良好示範。
以南沙區虎門大橋北側海洋生態修復項目為例,從此前的雜草叢生、堆滿了建築垃圾和海漂垃圾,而今已成為風光旖旎、魚鳥覓食的“黃金海岸帶”。
據悉,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正積極謀劃新一輪的海洋生態修復工作,將持續整治修復海岸線、濱海濕地,恢復生物多樣性,提升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和岸線生態減災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該市加強海洋觀測預報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天基、海基、岸基海洋立體綜合觀測網。來自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資訊顯示,截至目前,廣州在重點海域布設37個自動觀測站,包括17個海況視頻站、9個鹹潮觀測站、5個浮標站、6個岸基站,可實現對廣州海域內海流、潮位、波浪和氣象、生態等多種觀測要素的全天候自動觀測;海洋預警報服務實現重點群體全覆蓋;全面完成海洋災害風險普查並形成實用化的區劃成果,不斷提升沿海區域風暴潮災害防禦能力。(完)
廣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郵箱:gdtb2020@163.com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