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鄂臺情緣

漢臺經貿合作:從傳統産業向新興産業邁進

發佈時間:2023-09-22 12:14:20

武漢台協成立三十週年:解了鄉愁,有了收穫

漢臺經貿合作:從傳統産業向新興産業邁進41

武漢台資企業協會會長蕭永瑞

  “如果説當初的回歸是遊子對家鄉的牽絆,如今紮根在此則是對這座城市深深的眷戀。”武漢台資企業協會(簡稱“武漢台協”)會長蕭永瑞説。她祖籍武漢蔡甸,1992年應父親要求回家鄉拓展大陸事業。

  武漢台協成立於1993年,今年迎來成立30週年。30年來,蕭永瑞收穫頗豐,先後創辦了武漢美加外語學校、湖北孝感美珈職業學院等院校;她也見證了越來越多台商在武漢茁壯成長:數據顯示,武漢台協會員企業從建立之初的20家,發展到目前約300家,在武漢投資的台資企業達1500余家。

  紮根武漢30年的台商蘇高明亦有同感。“解了鄉愁,有了收穫。”回望“登陸”創業點滴,蘇高明感慨道。

  蘇高明1993年來到武漢,創辦武漢同亨精密製造有限公司,生産伺服器機殼,服務全球各電腦大廠。2017年,公司面臨轉型升級,在武漢台辦、台協的幫助下,逐步完成從生産到教育、高新、酒店、醫療等領域的跨越。

  蘇高明坦言,在過去,台商更嚮往去大陸沿海城市創業,中部城市武漢並不是最優選。初到大陸,他想為自己在台灣的企業找尋生産電腦機殼廠商,得知武漢有一家廠商符合要求,便前往實地考察洽談。其間,他感受到武漢人的熱情、真摯,也感受到這座科教之城的發展潛力。很快,蘇高明在武漢順利建廠投産。

  “武漢對我來説是一塊福地。”蘇高明説。如今,他已是武漢台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若有台灣青年有意來武漢創業,我雙手贊成,盡己所能給予幫助。”

漢臺經貿合作:從傳統産業向新興産業邁進648

  35歲的台商陳鈺澍,在武漢經營一家“小茶原”台灣茶館。不少年輕人特地來“打卡”,點一壺“高山金萱”,一邊品台灣茶,一邊聊天、閱讀或工作。

  2013年,陳鈺澍看中武漢廣闊的市場,便來此創業,想要開一家新式茶館,讓大陸年輕人了解、喜愛台灣茶。如今,他的夢想得以實現。

  茶館如何選址?規模多大?人生地不熟,陳鈺澍創業之路困難重重。偶然機會,朋友介紹他加入武漢台協。台協的前輩們紛紛出謀劃策,陪他市場調研,最終茶館選址在武漢老街黎黃陂路,交通便利,歷史文化氛圍濃厚,為茶館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流。

  工作之餘,陳鈺澍也會向初來武漢的台灣餐飲創業者傳授經驗,幫助大家更快融入這座城市。

  蕭永瑞表示,近年來,武漢快速成長,愈發開放包容,台商在此投資的領域也越來越多元化,高新技術産業、汽車電子産業、現代服務業等正在成為台商投資武漢的重點領域。

  在服務台胞台企的同時,蕭永瑞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年輕人身上。“武漢高校眾多,近年來吸引了不少臺生、台青。”蕭永瑞稱,“三十而立”的武漢台協,希望為武漢的發展凝聚更多青年力量,也為更多台青在大陸發展創造機遇、提供平臺。

  武漢台協成立30年 在漢投資台企逾1500家

  武漢台資企業協會成立30週年晚會19日晚在武漢舉行,正在此間參加第十七屆湖北·武漢台灣周的部分台灣嘉賓,揚州、鄭州、東莞、天津等地台資企業協會負責人以及在漢台商代表出席晚會。

  當晚舉行的30週年晚會,通過紀念視頻、時光軸展覽、文藝演出等形式,回顧了過去30年武漢與台灣在經貿、文化、基層民眾、青年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武漢台資企業協會成立於1993年,會員企業從最初的20家,發展到約300家,行業涉及高新技術、機械電子、食品、教育等數十個領域。截至目前,在武漢投資的台資企業達1500余家,武漢已成為中部地區台商投資最密集的城市。

  武漢台資企業協會會長蕭永瑞表示,30年來,協會始終發揮紐帶作用,服務、凝聚、團結廣大在漢台胞台企,深化漢臺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同時也見證了武漢城市建設、綜合實力、營商環境的大幅提升。

  “武漢為台商台胞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空間。”蕭永瑞稱,希望更多台灣投資者看到武漢的發展機遇,台協也將一如既往地服務台胞台企。

  全國台企聯會長李政宏表示,近年來,武漢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在武漢投資興業的廣大台商也迎來事業發展的新契機。同時,武漢也是對臺交流最為活躍的城市之一,出臺了諸多兩岸交流合作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為台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了良好環境,獲得許多台胞台青的信賴。

  鄂臺經貿合作持續深化 共拓“新興賽道”

  第十七屆湖北·武漢台灣周開幕式19日在武漢開幕,兩岸工商界、企業界將圍繞多個領域,舉辦多場經貿對接活動。相比以往,“新興産業”成本屆台灣周熱詞,除了傳統製造業、勞動密集型産業,台商積極謀求新興産業合作機會。

  在本屆台灣周主體論壇——海峽兩岸(武漢)高科技産業合作發展論壇上,兩岸專家學者共話元宇宙、數字經濟、AI技術發展。台灣科學園區資源共用協會理事長陳俊偉表示,湖北有龐大的科教人才資源、完備的産業配套體系,台灣具備電子企業供應優勢,兩地應優勢互補,在農業自動化、AI技術等方面持續合作、縱深發展。

  以本屆台灣周為契機,海峽兩岸(武漢)車輛技術創新聯盟在武漢經開區揭牌。該聯盟將整合台灣汽車電子業及武漢汽車整車及電子、電器等零部件先進技術資源,搭建合作發展的平臺。目前,已有28家台資企業落戶武漢經開區,涵蓋汽車電子、汽車零部件、化工等多個行業。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許介立説,武漢的“光谷”“車谷”“網谷”“星谷”等高端高新産業集群加快建設,漢臺兩地産業發展不謀而合。他鼓勵台商台資企業加快在鄂佈局,共用發展機遇。

漢臺經貿合作:從傳統産業向新興産業邁進2189

  據介紹,本屆台灣週期間,將有60個重大項目簽約,投資總額272.98億元人民幣。其中,台商投資電子資訊類、精密製造類簽約項目佔比五成。電子資訊類簽約項目中,冠捷顯示在武漢新建自動化智慧立體倉庫。

  台商在湖北投資始於1988年。據湖北省台辦數據顯示,30多年來,該省已累計註冊台資企業3029家,投資總額超340億美元。

  (圖文:武漢市台辦)


主辦單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