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漢臺春暉

旅臺黃陂鄉賢愛心接力 30年助學桑梓情動兩岸

發佈時間:2023-10-18 12:01:20

  由一代又一代祖籍武漢黃陂的台灣同胞發起募集,在黃陂一中設立旅臺黃陂同鄉會獎(助)學金,如今三十而立。  

1

  30載愛心接力,30載薪火傳承,這個一心只為激勵優秀學子,支援家鄉教育事業的同鄉會,用心、用情、用愛為木蘭故里的優秀學子募得了一筆筆續求學之路、解燃眉之急的善款,也見證著一批批台北黃陂鄉賢的家國情懷、大愛無疆。  

2

  情係桑梓 兩岸同奏興學曲

  10月17日,台北黃陂同鄉會返鄉捐資助學30週年活動在武漢黃陂一中隆重舉行,台北黃陂同鄉會理事長陳達康率眾鄉賢跨越海峽彼岸,重回木蘭故里,為家鄉捐資助學再添善舉。在2023年度台北黃陂同鄉會獎(助)學金頒發儀式上,陳達康先生,原台北黃陂同鄉會會長白正亮先生之子白毅明先生等為62名黃陂一中的優秀學子頒發獎(助)學金共計5.2萬元。現場,陳達康先生代表台胞鄉賢表達深切的思鄉之情,感受到家鄉發展的新面貌、新氣象、新成效,對故鄉學子寄予殷切期望,其桑梓之情、赤誠之心,令大家無不動容。

  黃陂一中負責人代表全體師生向旅臺鄉賢致謝,勉勵獲獎學生銘記旅臺鄉賢的赤誠心意,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以奮鬥姿態激揚青春,不負時代,不負華年。獲獎學生代表也現場表達了對台北黃陂同鄉會的由衷敬意。

  黃陂區委相關負責同志對台北黃陂同鄉會人士30年如一日關心支援家鄉教育事業發展,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密切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深厚感情表示感謝和讚許。希望同鄉會堅持聯絡鄉誼、互助合作、加強團結的宗旨,組織在台鄉親多回家鄉走一走、看一看,讓鄉情得以延續、根脈得以傳承。也希望台北黃陂同鄉會繼續關心支援家鄉發展,為兩地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合作牽線搭橋、獻計出力。並寄語獲獎學生見賢思齊,愛心傳遞,刻苦學習,立志成材,逐光而上,報效祖國。

  據悉,該獎(助)學金由台北同鄉會第二任理事長張我風于1994年在黃陂一中設立,此後余傳韜、白正亮、陳光陸、陳達康等歷任理事長接力延續,每年堅持向家鄉學子發放獎(助)學金,至今30年來從未間斷,累計發放獎(助)學金300余萬元,惠及2500多名黃陂學子,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子承父業 三十載溫暖接力

  今年76歲的陳達康先生是首任理事長陳紹平之子,參與同鄉會活動已有二十餘年,今年已是第8次返鄉交流。

  自2016年陳達康擔任第六任黃陂同鄉會理事長後,將每年每人捐贈500元的標準提高到1000元。他表示,如今大陸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在十年、二十年前,500元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現在每人捐出1000元或許也不算多,但我們對家鄉的感情不能斷!

  隨著第一代赴臺黃陂長輩先後遠行,老一代台胞逐漸老去,發動下一代人參與、給予同鄉關懷幫助、增強同鄉會的凝聚力,是陳達康一直在努力做的事。

  一年一度的返鄉捐資助學活動是同鄉會的“重頭戲”,一方面是為了獎掖後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不斷強化這一輩人對家鄉的感情。此次回鄉,台北黃陂同鄉會憑吊前理事長余傳韜,並參訪了木蘭花鄉不夜城、大余灣及黃陂本土台企——一心回鄉生態農場等地,體驗家鄉的“木蘭文化”,品嘗家鄉美食,感受家鄉發展脈動和鄉村振興成就……連綿的山脈還是那個山脈,村莊卻不再是曾經的村莊,阡陌交通便利了、基礎建設全齊了、鄉親們生活富足了……台胞們點點滴滴的鄉愁在此刻化作喜悅和滿足。

  在陳達康看來,兩岸同心同源,聯結著血緣親情。他們這代人生在台灣,但是身體裏流淌著華夏子孫的血脈。只有回家親身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和繼承父輩們的家國情懷。拳拳赤子之心承載著造棟樑之夢,此情可鑒可表!

  子承父志 遵遺訓助學鑄人

  今年第21次返鄉的白毅明是黃陂同鄉會理事,其父白正亮曾任同鄉會的第四任理事長,父子二人接力為促進兩岸經貿交流、為家鄉捐資助教不遺餘力。2012年10月,白毅明和父親在黃陂一中莊嚴承諾,他們資助30名家鄉績優學子將父子相承,世代永續。

  自1994年起,白毅明隨父回到大陸探親,此後也不間斷地帶著兒孫回鄉。2015年白正亮先生因病去世,彌留之際,仍然不忘囑咐子孫繼續回鄉助學。白毅明每年謹遵父親遺訓回鄉捐資助學、探親訪友。

  白正亮先生祖籍黃陂橫店街,所以“白正亮獎學金”每年除了獎勵黃陂一中高考成績優異的學子之外,同時捐助家鄉橫店中學10名品學兼優的中學生。白毅明延續父親的情懷,始終堅守父親的承諾。  

3

  利萬世者莫非文教,捐資興學善莫大焉。在台北黃陂同鄉會中,接力助學儼然成為了一種傳統。造福桑梓,是長輩們的叮嚀;常回家看看,是家鄉人民的期盼。在同鄉會人士的愛心資助下,一批又一批黃陂學子發奮學習,砥礪成才,現在正以不同的方式回報黃陂這片熱土,薪火相傳,愛心接力,成為推動家鄉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稿件由武漢市台辦提供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