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青海要聞

(人權行動看中國)草原母子從青海高原唱到烏蘭巴托

發佈時間:2024-01-02 19:50:43

中新社西寧12月31日電 題:草原母子從青海高原唱到烏蘭巴托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穿過曠野的風,你慢些走;我用沉默告訴你,我醉了酒……”2023年,裹著紅頭巾的高原母親根藏卓瑪,與彈著吉他的Z世代兒子丹正行前,因翻唱《烏蘭巴托的夜》,收穫無數掌聲和眼淚。

丹正母子來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茫拉鄉下洛哇村,這裡是個半農半牧的高原村落。

與理想中“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生活不同,現實裏,丹正行前總感覺父母放牧、種地很辛苦。“他們白天經常不在家,直到晚上才能回來,有時候凍得發抖。”

放牧、種地難免經歷風霜雨雪,可音樂始終伴隨著母子倆。

“印象裏,媽媽經常在哼唱藏族傳統民歌。”耳濡目染,讀高中時,丹正行前用打工掙來的兩百多元人民幣,買了一把吉他,“但它就像燒火棍一樣,音不準。”

丹正行前的叔叔才讓快説,家人都覺得學吉他沒啥用,所以一直反對,“但他不放棄,一直堅持。”

“那時,大家覺得音樂聽聽、唱唱就可以,不可能靠著音樂養家糊口。”讀大學時,丹正行前最終報考了會計專業。

2022年年底,大學即將進入尾聲時,丹正行前拍了一段視頻,母親唱歌、自己彈吉他伴奏,並傳到社交平臺,算是這對母子的首秀。

之後,丹正母子用夾雜著地方口音演唱的《烏蘭巴托的夜》,引來極大關注。僅在丹正母子的社交賬號,就獲得上億次的播放量。

網路特別是中國當下流行的短視頻,無疑成為丹正母子走向另一個世界的通道。但丹正行前認為,“我們受歡迎,根本原因在於,人們更在意母子之間的親情。”

“我發第一條作品,我感覺可能會有這麼一天。”丹正行前一個人在外地的時候,“聽媽媽的歌,就感覺很治愈。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

在丹正母子的社交賬號裏,除了讚許根藏卓瑪空靈、純凈的嗓音外,更多的則是對親人的懷念以及對音樂魅力的感嘆。“聽得我一個人在異鄉哭得稀裏嘩啦……”定位顯示在法國的一位聽眾如是留言。

根藏卓瑪此前從沒有出過青海省,而今年,母子倆步履匆匆,到過中國十幾個城市。“一次我們在北京的機場,媽媽戴著紅頭巾,我背著吉他,突然被粉絲圍了起來,大家很歡迎我們。”

從歌曲《烏蘭巴托的夜》到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市,今年9月,丹正母子飛到了歌曲裏演唱過無數遍的這座城市,並獲得當地相關部門授予的“旅遊大使”稱號,還獲得來自新加坡等地的演唱邀約。

這一年,丹正行前看到母親的普通話水準突飛猛進。但跟記者交談,根藏卓瑪仍顯得內斂。“第一次上舞臺,我嚇得發抖,話筒都在抖。”根藏卓瑪演示顫抖的狀態,“現在好多了”。

“其實自己不太想去大城市,”即便開拓了眼界,根藏卓瑪在城市最高興的事是回家,“只要是家,就算住山洞也是最好的”。

裹著紅頭巾的根藏卓瑪,只是當地藏族婦女的一個縮影。丹正行前覺得,通過視頻和歌聲,“也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到我們這個民族,還有我們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

“如果他能為家鄉做點貢獻,就應該做一點。”談及未來,叔叔才讓快説,家鄉青稞酒、乳製品品質不錯,希望丹正行前在直播助農方面再努力一把。

此外,丹正行前也謀劃將民族音樂跟其他流行唱法結合,“這樣,民族的東西,會找到一個傳播很快的路徑”。

辭舊迎新之際,丹正母子正在受邀錄一首歌,名字叫做《 花開了》。(完)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