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採訪團一行走進中茶安化第一茶廠參訪。(攝影:虞鷹)
華夏經緯網4月18日訊(記者 虞鷹):4月18日上午,“鄉村振興·瀟湘茶行”第十九屆海峽兩岸媒體來湘聯合採訪團在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走進中茶安化第一茶廠,了解安化黑茶的歷史發展傳承及製作工藝,學習並體驗篩茶;參訪白沙溪茶廠,體驗採茶炒茶制茶工藝,體驗感十足,收穫滿滿。
全國規模大且持續使用的百年生態木質茶倉。(攝影:虞鷹)
百年生態木質茶倉儲存著各類茶磚。(攝影:虞鷹)
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廠有限公司,是世界五百強中糧集團成員企業,是一家集茶葉生産、研發、銷售、旅遊開發與經營、茶文化推廣傳播為一體,貫穿茶産業上下游的現代化綜合型茶葉企業。茶廠擁有百年曆史,是新中國成立後湖南省早期規模大的國營黑茶、紅茶加工企業,是湘茶機械生産的開創者和湘茶大師的搖籃。廠區內既完整保存了全國規模大、持續使用的百年生態木質茶倉(百年木倉),也擁有現今黑茶行業規模大、現代化程度高的黑茶生産車間,是國家工業遺産保護單位、萬里茶道湖南段重要遺産、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名台青自媒體人學習並體驗篩茶工藝。(攝影:虞鷹)
在安化第一茶廠,兩岸媒體人了解了一倉兩藏黑茶製作工藝,在清代茶葉作坊觀看如何篩出長短、粗細、輕重各不相同的茶葉,參觀了百年生態木製茶倉(百年木倉)。幾名台青自媒體人向制茶師學習並體驗了篩茶工藝。
“一分一毫一針一葉,我覺得都是一個技藝,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技術,看著很簡單,但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這次體驗活動很有意義。”台青自媒體人、旅遊博主劉騏樂受訪時表示。
台青自媒體人、台灣高級茶藝師吳冠穎體驗完篩茶後表示,她以前試過篩球形茶,感覺球形茶比較聽話,比較不容易卡,“這次篩茶,我只能把茶葉稍微集中,但是沒辦法上翻。”她説,“會喝茶的不一定懂做茶,懂做茶的也不一定會採茶,所以還是要各取所需,大家在自己的專業上努力。”她覺得做茶就是每一款茶都要經過很多道工序,然後要付出很多的心力,才能有一泡好喝的茶。
台青自媒體人劉騏樂和沈佳璇在茶園學習如何採茶。(攝影:虞鷹)
兩岸媒體人獲得採茶大賽第一名。(攝影:虞鷹)
打擂茶、觀茶藝、唱山歌、採春茶……在白沙溪茶廠的茶園鈞澤園,採訪團一行參加了“茶鄉春韻.樂享生活”——2024白沙溪穀雨採茶節活動的啟動儀式,觀看茶藝表演,品嘗擂茶和當地特色美食,並參加採茶大賽。在悠揚的採茶山歌中,兩岸媒體人通力協作,氣氛熱烈,最終獲得比賽第一名。
兩岸媒體人親手體驗製作茯磚茶。(攝影:虞鷹)
在湖南省白沙溪茶廠的非遺技藝館,兩岸媒體人學習並體驗手築茯磚壓制工藝,親手製作茯磚茶,拍攝並學習了手工炒茶工藝。
白沙溪茶廠的千兩茶。(攝影:虞鷹)
據悉,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始建於1939年,前身為湖南省白沙溪茶廠(國有),2007年改制重組股份公司,是一家集茶葉生産(加工)、科研、銷售、茶文化傳播、旅遊等為一體的省級龍頭企業,連續14年上榜全國茶葉行業百強企業。公司有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湘尖茶、花卷茶(千兩茶)等七大系列,以及紅、綠、白茶、黑茶酒等上百個品種,千兩茶、茯磚茶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2023年生産加工茶葉3500噸,銷售2609噸,實現年産值3億元。公司大力支援和參與産業扶貧工作,通過“公司(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周邊鄉鎮農戶種植茶葉2萬畝,2018年以來共投入幫扶資金1440萬元。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