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漢臺春暉

《環球時報》記者參加“第十八屆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聽台灣青年講述在大陸創業

發佈時間:2024-07-09 14:46:36

  “大陸的機會真的很多!”這是《環球時報》記者7月初在湖北參加“第十八屆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採訪活動時,聽到的頻率非常高的一句話。

  “大有用武之地”

  李連捷是出生在台中的一名“90後”,在台中逢甲大學本科畢業並赴英國留學後,到天津大學繼續攻讀博士。2021年,博士畢業的李連捷經朋友引見,結識了湖北省黃石市一名台商,在其極力推薦下,同年7月來到湖北理工學院任教。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就讀的是環境工程專業,由於台灣環境評估發展較早,不少企業有了固定的合作對象,他的機會相對較少,但是大陸相關産業起步較晚,“機會很多”。黃石近些年大力發展高科技産業的同時,對環境保護十分重視,尤其像超穎電子和滬士電子等台企在當地發展得很好,李連捷感覺自己大有用武之地。

  同樣出生在台中的“80後”青年許凱翔原本在加拿大留學並工作,2018年到湖北黃石從事精密製造事業,一直髮展到現在。他的公司投産3年多來,年營收從800余萬元,至去年增加到2400余萬元。他在接受採訪時感嘆,“大陸市場真的很大”,今年他還打開海外市場,與一家企業達成零部件供應合作。

  台青吳宣妙目前在陽新縣仙島湖開辦民宿。她在接受採訪時説,民宿還處於初創期,當地政府和台辦不僅每年發放數萬元的創業補貼,還引薦客源,給了她很大幫助。

  力翰教育集團董事長、武漢台資企業協會副會長吳志榮曾是台北市教育局科學教育組組長,後來辭職在台灣元智大學創業,主要做青少年科學教育。然而,他想到更大的市場發展,2012年公司先在成都落地,之後又到上海落地,再來到了武漢。他説,整個國家的惠台措施以及相關補貼都很到位,雖然經歷了3年疫情,但公司在大陸發展很穩健。吳志榮提到,公司在兩岸的商業模式有很大差別,台灣基本是社團模式,但在大陸進入國家課程體系內,業務得到很好的長期保障。他説,祖國大陸有兩個特點,一是地特別大,二是人特別多,“如果你的創業項目符合這兩個特質,就容易得到這塊土地的滋養”。

  創業以外也得到幫助

  1984年,武漢市把安定路改名為“台北路”,這是大陸第一條以台灣地名命名的道路。上世紀90年代初期,武漢陸續以台灣地名命名一系列道路,目前島內22個縣市中,除了基隆和南投外,其他都能在武漢道路命名中找到。這樣一些道路的名稱,吸引了不少台胞到此工作、生活或旅遊。

  源自國務院的“雙創”政策,一筆高達400億元人民幣的創業基金向台灣青年發出邀請,一時之間成為島內熱門話題。首批17個區域示範基地,就包括湖北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湖北省台辦相關數據顯示,湖北每年安排1000萬元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用於支援台青來鄂實習就業創業和交流;建有兩家海峽兩岸台青基地(示範點)、省級台青創業就業基地、示範點和輔導中心6家,每年為台灣青年提供不少於1000個實習就業崗位。目前有130多名台灣青年教師和150多名執業醫師在湖北工作,超過1200名台灣青年來鄂實習就業創業,已有6名在鄂台青獲得“湖北青年五四獎章”。

  除了創業,這些台青也得到生活、學習方面的各種幫助。李連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雖然沒有參加大陸醫保,但是他所在的湖北理工學院每年為他提供醫療補助。不僅如此,學校還鼓勵他在外接項目,他除了教書,還在黃石擔任企業科技特派員、科技副總等職務,可以説給了他很大的發展空間。

  希望在大陸成家立業

  當記者詢問參加“荊楚行”的台灣青年建議如何進一步促進兩岸青年交流時,幾人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通婚”。李連捷向記者透露,希望能在大陸成家。翔和口腔總經理陳敏惠有3個兒子,幾個孩子經過討論後,一致決定到大陸發展,就讀大陸醫學院,目前均已畢業。陳敏惠告訴《環球時報》記者,3個兒子都找了大陸女朋友,未來希望在大陸發展定居。台青王建邦是湖北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的特聘教授,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周圍有台灣朋友結識了大陸青年,有些是通過社交平臺,目前發展得很好;有些已經步入婚姻殿堂。王建邦認為,結婚是兩個家族的事,如果兩岸夫妻能夠走得長遠,兩個家族是可以坐下來“共情”的,分享彼此的文化故事,“這是很好的融合”。

  近些年,民進黨當局阻撓兩岸交流,一些台灣民眾對大陸有所誤解。在採訪中,多名台青呼籲島內民眾尤其是青年人到大陸實地走走看看。李連捷説,“大陸機會多,選擇也多,希望更多台灣青年多來大陸走走闖闖”。王建邦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能更多地引導台灣青年把眼界打開,多多體會同一個中華文化體系中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為基礎去追本溯源,最終從源頭上理解、認同中華民族的概念”。他舉例説,他在台灣吃過牛肉麵,在湖北也吃過牛肉麵,雖然味道不一樣,但都叫一個名字,只有親自體驗,才知道它們的不同及相同之處。除了自己創業,許凱翔還先後引導幾十名台灣青年到黃石工作,輔導成立5個台灣青年創業項目。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6年來他覺得大陸在交通建設、城市建設以及營商環境改善方面進步迅速,“現在網路雖然很發達,但很多情況下還是要自己走走看看,你經歷過的才是你的體驗”。

  (通訊員:吳薇)

  武漢市台辦供稿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