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7月11日,第六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暨2024年大禹誕辰紀念活動在大禹故里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舉行。活動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綿陽市人民政府主辦,綿陽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北川羌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承辦。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劉曉晨出席致辭並宣佈活動開幕。綿陽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綿陽科技城新區黨工委書記李南希、台灣中華統一促進黨主席張馥堂出席並致辭。海峽兩岸大禹研究專家學者、企業界代表、大禹後裔代表、大禹遺跡地代表等200多人參加活動,共襄盛舉,共仰大禹,追根溯源。
劉曉晨表示,大禹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大禹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兩岸家喻戶曉。今天我們在此舉辦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就是要傳承弘揚大禹艱苦奮鬥、堅忍不拔,尊重自然、因勢利導,九州一體、守望相助的精神,為促進兩岸交流,深化川台合作賦予新的時代力量。希望兩岸同胞攜手共同傳承弘揚大禹的擔當、奮鬥、創新等精神,堅守中華民族文化根脈,促進川台兩地融合發展,搭建兩岸青年圓夢舞臺。希望廣大台灣同胞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共同堅守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共促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真誠歡迎廣大台灣青年來四川追夢、築夢、圓夢,與四川小夥伴互學互鑒、相依相伴、同心同行,攜手打拼,共創美好未來。
李南希代表綿陽市委、市政府和綿陽人民,向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他説,綿陽是中國唯一科技城、成渝經濟副中心、熊貓家園,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希望兩岸同胞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以大禹文化為紐帶,進一步深化兩岸經貿、文化、旅遊、教育等領域交流合作,精誠團結,攜手同心,為同胞謀福祉,為民族創未來。
張馥堂表示,海峽兩岸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風俗,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根脈。大禹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大禹的功績為海峽兩岸同胞共同銘記。他號召台灣青少年來大禹故里四川北川聽聽大禹治水的故事,認識大禹文化,體會大禹精神,感受羌風民俗、學習非遺技藝,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上午9時50分許,隨著九響銃鳴,華夏子孫對大禹崇高品格和偉大精神的敬仰之情溢於言表。34聲鼓響,象徵著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以及海內外中華兒女崇敬大禹的共同心聲!大禹誕辰紀念活動正式開始,兩岸嘉賓敬獻花籃、羌紅,現場全體肅立,按照傳統禮儀面向大禹行禮。
現場紀念大禹始祖後,台北夏氏宗親會榮譽會長夏德威表示,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非常有意義。他深切期許兩岸交流一定不能夠斷,一定要繼續做下去。台灣青年學生芷瑄認為大禹文化對於現在年輕人非常重要,她説,“大禹因公忘私精神是非常需要我們現代人去更加注重的。”
作為四川省對臺交流品牌活動,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已連續成功舉辦六屆,旨在以大禹文化為載體,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同胞情感連結,促進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合作、融合發展,已成為海峽兩岸同胞文化交流、情感交融的盛會,每年吸引大量台灣同胞前來尋根問祖。本屆活動除舉辦開幕式、大禹誕辰紀念活動、投資推介會、大禹文化傳承創新座談會外,還首次舉辦川台青年大禹文化研學實踐交流活動,邀請台灣青年學子與北川學生一道同講大禹故事、開展非遺文化羌繡體驗等。活動期間,還舉辦了台灣民意代表高金素梅女士助學金髮放儀式。
相關連結:
6月26日,國台辦新聞發言人朱鳳蓮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暑期將至,熱烈歡迎台灣同胞特別是台灣青少年到大陸來,在大禹故里四川北川聽聽大禹治水的故事……
北川作為大禹故里,如今仍保留禹穴、岣嶁碑等30余處大禹遺跡、民間傳説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被命名為“中國大禹文化之鄉”,其中“禹的傳説”“大禹祭祀”被列為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全國首個“中國大禹文化之鄉”,被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確立為“大禹祭祀地”,被中央台辦、國台辦批准設立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近年來,北川始終關注大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探索大禹文化繁榮發展的新路徑,讓大禹文化保護傳承在北川“活”起來。新縣城建有標誌性建築禹王橋、展示大禹文化的禹王廣場,城區街道多以“石紐路”“望崇街”“石泉南街”“石泉北街”等大禹文化符號命名。《禹生石紐》《大禹》《大禹傳奇》等連環畫相繼出版。北川大禹超級IP《少年禹傳奇》動畫片也于6月17日在卡酷少兒衛視正式開播。(四川省台辦)
主辦: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