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政務要聞

“消失的湖南大熊貓”展覽啟幕 探尋國寶歷史

發佈時間:2024-07-15 18:55:25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李治 范遠志 通訊員 高少文 俞天石 童光輝

備受世人青睞的“國寶”大熊貓,其憨態可掬的形象也曾深深印刻在瀟湘大地的歷史畫卷中。然而遺憾的是,隨著歲月的流轉與自然環境的變遷,大熊貓在這片土地上的足跡漸漸淡去,最終消失於人們的視線之中。

7月14日,由湖南省自然資源廳指導,湖南省地質博物館主辦,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博物館)、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協辦的“消失的湖南大熊貓”展覽在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盛大開幕。湖南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佘建華出席並致辭,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科教專員費奕,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長顏喜等出席並揭幕,龍山縣裏耶管理區管委會、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相關負責同志,長沙市明德天心中學、長沙市中雅培粹學校、長沙市湘府英才小學等湖南省地質博物館館校聯盟合作學校代表參加。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佘建華在致辭中表示,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舉辦“消失的湖南大熊貓”展覽,不僅是為了探尋大熊貓在湖南棲息的那段久遠歷史,更是湖南省地質博物館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一次生動實踐。

“消失的湖南大熊貓”展覽通過“國寶傳奇,大熊貓的時空漫步”“歷史迷雲,大熊貓的‘湖湘行’”“萌寵百科,揭秘大熊貓的奇妙日常”“和諧共生,與大熊貓共繪綠色華章”四個板塊,全面展示湖南大熊貓化石研究的豐碩成果,系統闡述大熊貓的演化歷程與生活習性,深度探索保護大熊貓對於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消失的湖南大熊貓”展覽現場

“湖南大熊貓化石研究”科研項目負責人童光輝在導覽中向嘉賓介紹,“從古籍記載上來看,直到19世紀中後期,湘西北一帶仍有大熊貓活動,尤其以永定地區為多。而2022年在龍山縣八面山發現的大熊貓化石,為我們提供了現代大熊貓曾在湖南生活過的珍貴實物證據。”

展覽現場,湖南大熊貓化石與四川大熊貓化石等珍貴展品同臺亮相,為參觀者獻上了一場直觀生動的科普盛宴。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科教專員費奕先生對大熊貓展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並對本次展覽給予了高度評價。

“大熊貓在動物分類中屬於食肉目,但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大熊貓逐漸演變成以竹類為主食。”湖南省地質博物館館長李倩向費奕先生解釋了大熊貓變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

一位帶著孩子前來參觀的家長表示:“以前只知道大熊貓生活在四川,沒想到湖南也曾是大熊貓的棲息地。這次展覽讓我和孩子都學到了很多新知識。未來,我們會更加珍惜和保護生態環境。”

大熊貓自遠古森林蹣跚而來,穿越了瀕臨滅絕的險境,如今繁衍昌盛,重獲生機。其種群復興的每一步,都是我國重視生態保護、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的有力詮釋,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在祖國大地上的生動呈現。本展覽基於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科技計劃項目(No.20230105DZ)研究成果策劃,希望能夠激發更多人關愛大熊貓、關注生態環境的熱情,共同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而努力。

來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