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曹盛家
隨著農業種植綜藝《種地吧》少年篇2的持續爆火,“年輕人流行辭職去種地”話題登上熱搜,人們對“農民”“種田”的刻板印象逐漸被打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離開傳統意義上“光鮮亮麗”的工作崗位,回村種地成為年輕人的職業新路線。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從2012年到2022年底,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到1220萬人;據《“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到2025年,這一數據將超過1500萬人。數據的背後,是一場年輕人與新農村的“雙向奔赴”。
發放惠農補貼引導年輕人返鄉
農民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援,他們辛勤勞作、勤勞耕種,為國家食品安全和糧食生産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各地都實施了一系列農村種地補貼政策,讓農民們感受到政府的關心和支援,進一步激發年輕人返鄉種地的熱情和積極性。
近年來,湖南湘江新區農業農村和生態環境局積極推動落實惠農補貼發放。為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位,該局制定並下發實施方案,對補貼對象、面積、標準等資訊進行全面核查和公示,確保耕地地力保護、農業生産、糧食價格、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精準投放和公開透明。
“我們基地種植了400畝水稻,去年領到了數萬元的惠農補貼資金。”來自湖南雨澤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文艷高興地説,“這個政策很好,大家種田更有動力了。”
湖南雨澤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文艷
據統計,2023年,湖南湘江新區發放惠農補貼資金四項,其中耕地地力補貼發放1799.03萬元,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發放92.84萬元,稻穀目標價格補貼發放388.78萬元,農業購置補貼發放116萬元,新區還配套了1500萬用於扶持糧食生産,鼓勵種糧。2024年,湖南湘江新區耕地地力補貼發放1392.54萬元。
提升農田基礎確保無後顧之憂
隨著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高標農田、小農水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機械化水準的提升,很多農村地區也有條件實現年輕人的夢想,為他們種地提供越來越大的空間和機會。現在,年輕人回到農村成為“新農人”,已不再是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從機械化種植到規模化養殖,都呈現出全新的面貌,讓年輕人“回得去”,更“留得住、幹得好”。
為助力農業生産,湖南湘江新區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和小農水建設,2023年-2024年,已完成5個集中育秧中心建設,面積2.81萬平方米,可服務大田7800畝;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0.6萬畝;建設“小農水”項目25個;大力推廣水稻、油菜機械化栽植,確保主要糧油作物生産機械化保持較高水準,為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
“農田基礎設施的完善,讓我們的耕地變好了、産量變高了、效率提升了,每畝可以實現增産增收100-150斤。”白箬鋪鎮37歲的農戶文旭笑著説。
開展農技指導助農增收有保障
當誰來種地已解決,怎麼種地就成為了關鍵所在。多年的農業技術推廣的實踐經驗證明,利用科學技術來指導農業是農業生産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只有越來越先進的農業技術的支撐,農業才會向著現代化、高效化發展。
“前段時間持續暴雨天氣,對水稻生産和蔬菜種植都産生了較大影響,多虧專家們及時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幫助我們科學止損。”來自含浦街道34歲的種糧大戶陳亞軍介紹,“除了線下指導,線上也能隨時和專家教授們取得聯繫,還有農業科技特派員幫助我們提高種田效益、促進穩定增收。”
2024年以來,湖南湘江新區農業農村和生態環境局積極開展農技指導,組織農辦主任、種糧大戶150余人開展了春耕生産暨糧食生産“四高”試驗示範培訓會,聘請教授、專家就水稻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科學施肥等方面進行指導。多次組織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唐啟源、市“四高”技術指導組奔赴各街鎮集中育秧中心、田間地頭現場指導糧食生産。
建設美麗鄉村打造嚮往的生活
鄉村振興離不開年輕人,建設美麗鄉村才能讓鄉村真正能留得住人。從“待不住”到“舒心住”,得益於藍天碧水擦亮的生態底色;從“走出去”到“雁歸來”,歸功於綠水青山提升的幸福成色。
走進湖南湘江新區鄉村街道,映入眼簾的是乾淨整潔的道路和井井有條的屋舍。近年來,湖南湘江新區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鄉村振興“生態環境提升行動”當中,以整治環境“臟亂差”為先手棋,繪就天藍、地凈、水清的鄉村底色。2022年-2023年,湖南湘江新區連續兩年被中共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評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先進縣市區。
目前,湘江新區和美鄉村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100%,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行政村覆蓋率達100%,農村人居環境品質居全市前列。
來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