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雲南概況

走,到翠湖探索城市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樣板間”

發佈時間:2024-07-16 18:32:08

“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昆明翠湖公園是雲南第一大高原湖泊滇池的一個港灣,是昆明市城市中心“小三山一水”建設格局發源地,是昆明市文脈演化中心,還是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綠心”。

作為昆明市首家免費開放公園,翠湖公園水光瀲艷,垂柳搖曳,不僅是一個以水體為主集數百年曆史文化和園林藝術為一體的遊覽勝地,更是昆明市重要的城市濕地。其中水體面積約15公頃,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然而,翠湖公園面臨著與其他城市公園一樣的生態系統脆弱、棲息地破碎化、外來生物入侵以及科普教育內容薄弱等生態修復和教育文化發展的雙重問題。

翠湖科學薈 

重現“花魚蚌” 

近年來,隨著翠湖生態修復工作的開展,在科學家和翠湖公園工作人員的努力下,翠湖的入侵物種正在逐步減少,隨著花魚蚌模式的推廣,越來越多的本土原生物種開始回歸到大眾的視野。

上世紀80年代,由於滇池水質惡化,翠湖公園與上游的盤龍江斷流,曾經從滇池洄遊産卵的金線鲃漸漸難覓蹤跡。在科學家的努力下,雲南省高原魚類育種重點實驗室以野生滇池金線鲃為基礎群體,選育出了生長性狀優良的“鲃優1號”,這是我國第一個基於國家級保護魚類創制的新品種。隨著“鲃優1號”商業養殖的推進,曾經的土著魚重新“遊”回翠湖公園。這是昆明市探索城市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樣板間”,標誌著昆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念正在轉變,翠湖正在逐步成為昆明城市本土生物多樣性的中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省委、省政府始終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成立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委員會及專家委員會,在全國較早制定實施《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2-2030年)》,先後頒布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系列規劃計劃。從完善法規制度、優化保護空間、構建監測體系、提升生物安全管理、創新利用機制、加大執法監督、深化國際合作,推動公眾參與和完善保障措施等9個方面提出23條工作措施和92項具體任務,高位推動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作為省會城市,昆明市歷來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通過綠色惠民把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作為公園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打造以科技賦能城市生物多樣性、城鄉公園全域覆蓋、公園綠地四季美景、綠色空間開放共用,“人、城、湖、産”和諧統一、愛綠、護綠全民參與新範式。

翠湖科學薈模式的實踐探索出一種創新模式。昆明市五華區政府在翠湖公園開展“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的翠湖水生態修復試點項目”,由昆明市五華區水務局推動修復生物棲息地、鄉土物種回歸,讓自然水體生境更加穩定,特色的物種多樣性得到保護,從而提高所在區域的生態效益和生態支援功能。通過在項目區域清理外來物種,營造微地形,重現在翠湖中缺失的浮游動物、底棲動物、肉食性魚類、功能性魚類和水生植物等,讓水生態系統重新完善起來。如今,滇池金線鲃、海菜花、環棱螺、圓田螺、匙指蝦、雲南光唇魚等在翠湖公園重現,將對出現的本土原生物種問題起到示範性作用。

“生態文明合夥人”模式

監測物種多樣性顯著提升

如何打造讓廣大昆明市民可以近距離進行鳥類觀察?怎樣讓中國科學院的科研成果直觀回饋社會,感受生物多樣性之美及翠湖公園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對此,應運而生的昆明市翠湖公園生態文明合夥人探索與實踐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在關注生態的同時也關注文明與發展。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作為核心的團隊,聯合省內外十多家科研、高校、機構等跨學科、跨領域團隊,通過合夥人的方式聚焦濕地生態保護、昆明城市特色、公園城市建設、歷史文化基礎設施保護等內容,將“空天地”一體化的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AI識別、環境DNA採樣等公眾可參與基於自然的生態修復、外來物種防控等基於“美麗中國”以中國科學家團隊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科研新模式來探索城市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樣板間”。

在合夥人計劃的促進下更多科研團隊、學校等加入到了翠湖生物多樣性的監測隊伍,根據公園不同區域及歷史特色對園林綠化景觀進行提升建設。在水月軒荷塘、東路湖塘、內湖塘等區域新引進20余個品種的荷花和睡蓮配合水生植物的栽種,在提高科普宣傳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提升了水體品質。公園新種植了黃花風鈴木、深山含笑、澳洲火焰木、馬關木蓮等一批具有良好鳥類友好型的植物,目前,翠湖公園維管束植物達85科,145屬,167種,昆蟲5目22科39種。

翠湖公園還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雲南省動物學會等團隊合作開展了歷時近3年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相關內容的科普視頻、鳥類AI識別,翠湖公園鳥類觀測數據從25種提升到94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鳥類4種,鳥類的多樣性在國內的小型城市公園中排在前列。在鳥類數量級方面以黑水雞為例,在翠湖公園鳥島及生態修復區上實現了繁殖數量從25隻增長到167隻。在翠湖公園“雲夢漣”島上停歇、棲息的白鷺、蒼鷺、夜鷺、池鷺等多種鳥類均被觀測到長出了繁殖羽,這標誌著翠湖公園已經成為城市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鳥類作為城市頂級捕食者還扮演了城市外來入侵物種天敵防控專家的角色,為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樹立了國際示範典範。

探索一條教育“雙減”

多方合作教育的道路

聚焦雲南省科學素養不斷提升的需求,聚焦高校、中學、小學、幼兒園等重點,翠湖公園集中了多個傳統科學和新興技術的優勢科研隊伍開展公眾科學項目,將環境DNA採樣、生物多樣性監測、外來入侵防控等需全面參與的內容融合到公園的科普研學産品中,通過“AI智慧監測識別系統”開展翠湖鳥類、外來入侵物種等城市生物多樣性類群綜合性調查。目前,已在翠湖公園內建設了4個可360度旋轉的鳥類高清監測攝像頭,通過視頻監控與智慧分析系統24小時實時監控區域內鳥群活動情況,並將處理結果傳輸到流媒體存儲,在翠湖九龍池生態文明展廳進行數字大屏展示。

在合夥人機制下,雲南廣播電視臺(COP15配套紀錄片《生命之歌》)等宣傳片在翠湖公園展開數字化宣傳科普教育,通過線上線下的串聯對有核心物種出現的地方進行線下指引牌並提供線上掃碼的視頻展示;對翠湖公園出現的八大核心物種用數字人文的方式呈現,並在研學教育方面做出資訊可視化的研學教育路線等提示,讓公眾在翠湖享受自然、學習自然、保護自然,進而深度參與到生態文明排頭兵的建設中。

“自2020年翠湖公園與我們所簽訂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協議以來,共同深度挖掘生態文明與科技創新的結合點,依託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提供科學思路建立翠湖研學合夥人模式。”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博士)李維薇表示,將不斷促進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市民共同參與公園城市建設,探索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長效建設管理模式,探索中國化的自然生態解決方案。

作為雲南省昆明市“城市樣板間”的試點,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翠湖公園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以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推動發展品質和生態效益“雙提升”。探索紅色歷史文化、生態價值轉化和科技創新融合的發展新路徑,打造城市公眾科學項目、助力教育“雙減”研學活動、科技體驗生態文明旅遊三張名片,重塑昆明翠湖作為雲南省科技基地、旅遊目的地的全新品牌形象,全力把翠湖公園打造為雲南具有科技賦能屬性的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生態雲南樣板間”重要承載地、紅色文化旅遊走廊重要節點。

同時,昆明市以新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空間開放、共用、融合,以“公園+”“+公園”探索翠湖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變,滿足生態功能的“校園+公園”示範點創建牽引帶動公園城市全面建設,形成良好的科普教育産業閉環效應。這些成果不僅為生態文明助力教育“雙減”、文旅融合與高品質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也為全球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雲南網記者 余紅

來源:雲南網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