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來自寶島台灣,癡迷于中國民樂30余載;
他們輾轉國內多地錄製百餘張專輯,最終選擇定居武漢;
他們年過花甲,但為湖北、武漢製作推介音樂專輯依然毫不推辭,興致盎然。
來自台灣音樂製作人李孟修、楊荏夫婦説,中國民樂這麼美妙,是因為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定居武漢12年,他們早已把這裡當作自己和孩子們的家。
7月9日,夫妻倆對記者表示:“對湖北一見傾心,安居長江邊,見證武漢每天不一樣。”
為新“家鄉”獻上禮物
“快來看看這封面還能怎麼修改,提提意見。”記者來到李孟修、楊荏位於漢陽鸚鵡洲片區的家中,李孟修興致勃勃地介紹製作中的《高山流水》民樂專輯封面。
“這是受漢陽區政府相關單位委託定制的推介漢陽的作品。本來都已經退休了,他還特別認真、積極!”楊荏笑著説。
從曲目、序言到封面設計,69歲的李孟修都親力親為、反覆修改,在電腦前已經忙活兩三個月了。
他説,這可是推介新“家鄉”漢陽的民樂精選專輯,馬虎不得。
李孟修説,自己和夫人30多年只做了一件事——錄製整理中國民樂。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他們陸續為國內上百位有代表性的民樂藝術家錄製整理個人代表專輯100多張,錄製中國民族音樂1000多首。很多曲目是搶救性錄製的孤本。這一系列專輯被收錄為《中國音樂家大系》,曾獲得國家音像製品獎金獎。
這其中就包括武漢的民樂名家作品。2008年,李孟修專程從北京來武漢找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中原派笛樂大師孔建華,想為他錄製專輯。但沒想到,他一到武漢音樂學院,就聽聞大師已去世,只留下一張遺作。了解他的來意後,孔建華的徒弟榮政將老師的遺作《黃鶴歸來》,和自己的作品《巫之舞》都鄭重交給李孟修出版發行。
這一次為漢陽區製作的《高山流水》專輯,也將《黃鶴歸來》納入其中。戴起眼鏡,李孟修指著專輯封面一點點介紹他的構思:兩隻黃鶴盤旋,下方有山有水,還有書法體的“武漢”二字。在篇目選擇上,《高山流水》就有古琴、古箏、琵琶三個演奏版本,還有《伯牙悼子期》《楚歌》等兼具湖北地域和文化色彩的曲目。
2023年,《中國音樂家大系》隨身碟禮盒曾被當作官方禮品贈送給了在漢台胞,李孟修倍感自豪。這一次,他決心同樣要做出精品,讓更多人了解知音湖北,了解中國民樂。
見證“武漢每天不一樣”
仲夏的正午,緊鄰長江的李孟修家中清風徐徐,好不愜意。
“每天傍晚到江邊散散步,真是心曠神怡,現在漢陽江灘又搭建了城市T臺,風景更美了。”楊荏説。
2012年,這對台灣夫婦支援、鼓勵孩子報考武漢地區高校,並親自送孩子來武漢上學,夫妻倆從此定居下來,武漢成為他們一家人的新“家鄉”。楊荏很快愛上了這座綠意盎然、四季花開的城市。夫妻倆花5天時間跑遍武漢三鎮,最終選擇在漢陽濱江買房定居。
選擇這裡,李孟修也有自己的理由:新房家中可遠眺黃鶴樓,近觀鸚鵡洲,處處是厚重的歷史。“長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如今我能緊鄰長江安家,太幸福了!”李孟修説。
12年彈指一揮間。這12年來,老兩口深刻感受到了武漢的迅猛發展。“第一次來時武漢只有一條輕軌,如今已經通了十多條地鐵。我們雖然來自台灣,但如今也是武漢人,我們購物、出行、辦事與本地人沒有什麼不同,我們早已融入這座可愛的城市!”楊荏説。
“推開窗就能看見鸚鵡洲長江大橋,走到陽臺就能遠眺楊泗港長江大橋。”李孟修説,他們親眼看著這兩座世界級大橋一點點建設起來,見證著“武漢每天不一樣”。
“你在這裡定居,選對了!”
長江大橋、武漢大學、江灘……如今,李孟修的家中挂滿了一家人在武漢各地的留影照片。大家都很享受這裡的生活。
夫妻二人的三個孩子,除大女兒在北京求學外,兩個兒子先後就讀于武漢高校。
“武漢的城市環境好,武漢大學學術氛圍很濃厚,給了我很多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從資訊管理專業轉入工商管理專業,如今順利進入了自己喜歡的投行工作。”大兒子李彥霖十分懷念武大的校園生活。
小兒子李沐霖目前還在華中師範大學讀書。在他看來,武漢的高校多,活力足,特別是港澳台的同學也很多。整座城市對港澳台青年人都很照顧。
這個暑假,李沐霖忙著徵集16名同學去基層支教。“大家都很支援我的這項活動,我們相處非常融洽!”李沐霖説。
李孟修説,武漢的作曲家不少,群眾音樂基礎也不錯。如今,夫妻倆不定期還會受邀參加活動,與武漢當地的音樂團隊交流。
楊荏有兄弟姐妹四人,其他三位都在台灣。楊荏説,自己不時會與他們視頻連線,介紹在這邊的生活點滴。他們都對楊荏講:“你在這裡定居,選對了!”
“我們愛武漢,會在武漢終老,不論孩子們以後去哪兒上班,這裡都是他們的港灣。”楊荏語氣堅定。
(通訊員:週三春 龔雪)
武漢市台辦供稿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