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開工建設,一年後的2010年10月,金淞電器(九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淞電器”)正式投産。在台灣接單,在共青城市生産,這樣的生産銷售模式,金淞電器延續至今。
走進金淞電器的生産車間,一陣陣機器轟鳴聲不絕於耳,工人們在幾百米長的生産線上忙碌著,正在為即將到來的銷售旺季做著最後的衝刺。
説起與共青城市的關係,金淞電器管理部特助廖文瑞滔滔不絕。早在2008年,廖文瑞就來過共青城市,“我們公司現在所在的這片區域,那時候還是一片棉花地、一片洼地。”彼時,金淞電器在廣東有一個生産區,那是1992年建的廠。
金淞電器,1983年創建於台北市桃源縣。作為一家以外貿市場為主戰場的企業,生産場地設在沿海地區的優勢顯而易見,為何會將生産場地從廣東這個沿海地區轉移到位於內陸的共青城市?
所有的機緣巧合來源於金淞電器配套供應商的一句話。“當時我們那個供應商就是共青人,他跟我們董事長説,來共青吧!”就這麼一句話,成就了後來的一次考察。“當時在共青城市,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給我們看了共青未來的發展規劃,2009年就與政府簽了合同,當年10月開工建設,2010年就正式投産了。”
有規劃,有發展,更吸引金淞電器的還是共青城市優良的營商環境,極具吸引力的優惠政策。“只要能給我們的優惠政策,一個不少。”廖文瑞至今依然記得,他那時候一個月去領的各種補助補貼非常多,“單單是物流補貼就有很多。”儘管廣東位於沿海地區,但是廖文瑞算過一筆賬,同樣的貨物從廣東出海,是在共青城市的5倍。
在共青城市,目前有台企4家,涉及鞋類、體育器材、紡織、空調等領域,總投資達8500萬美元。對台企而言,好的營商環境是吸引他們留在共青城市、常駐共青城市的關鍵法寶。
近年來,為了應對疫情、歐洲動蕩對本土外貿企業的衝擊,共青城市出臺專項政策、建立幫扶機制,在金融、用工、政策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援,切實解決了外貿企業的痛點和難點問題,加快了外貿企業轉型升級。成立了對臺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分工協作的工作格局。
“政策好,場地又大!”趙志成是江西龍泰運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泰運動”)經理,分管公司的生産工作。“我們是2012年到共青城市來建廠的,之前我們的廠建在廣東東莞,但是那邊的場地太小了,不能滿足我們日常的生産需要。”在先後前往山東、廣西、浙江等地進行考察後,最終龍泰運動將新廠廠址選在共青城市,這一紮根就是12年。
在台胞們看來,共青城市不僅有暖心的服務、便利的生活,更有著融洽的幹事氛圍。“只要我們有事找政府,他們一定很快解決問題,辦事效率特別高。”趙志成説。
共青城市委統戰部副部長郭石發介紹,為了更好地服務台企,共青城市專門成立了涉台審判法官工作室,保護台胞合法權益。建立“六個一”工作機制,即“一家企業,一名挂點市領導,一個幫扶單位,一名幫扶幹部,一張政企連心卡,一套收集、解決、反饋問題機制”,著力構建企業有訴求、幹部有對接、部門有聯動、問題有解決、結果有反饋的“五有”服務體系,幫助台企解決了招工、物流、融資等5個問題,落實台企出口、運費補貼,減稅等200萬餘元。
平時,共青城市也十分注重與台企台胞的溝通與交流。近年來,先後組織台胞赴共青精神體驗園、龔炳章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主題教育,同時開展聯誼座談會、茶話會,進一步增強台胞的認同感,助推兩岸交流交往交融。伴隨著台胞就業創業政策體系在共青城市的不斷完善,“兩岸同胞共同家園”的願景正一步步變為實景。
來源:九江市委台辦 九江日報記者 孔 穎
主辦單位:九江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