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安徽概況

社會事業

發佈時間:2024-09-02 15:50:19

  堅持“以人為本”的社會事業發展導向,切實加強社會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進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科技創新

  以自立自強的科技強省為目標,以高水準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前列。

  科技實力。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1152.5億元,研發投入強度2.56%,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準,分別居全國第10位、第7位。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擁有“兩院”院士40人,累計建成各類國家級研發平臺245家。擁有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301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含國家研究中心)15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13家,其中國家級9家;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498個,其中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39個;國家級高新區8家,省級以上創新型城市總數達13個,其中國家級6個。擁有省級及以上孵化器189家,其中國家級67家;省級及以上眾創空間255家,其中國家級68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1.9萬家,居全國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超2.7萬家,居全國第7位,較上年提升2位;科創板上市企業達24家,獨角獸(潛在)企業32家,均居全國第6位。全省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8.2件,增長19%。

  科技創新策源地。量子資訊、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拔節起勢。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實驗設施開工建設,全國首個量子資訊未來産業科技園掛牌運營,“九章三號”實現255個光子操縱,中國科大成功實現51個超導量子比特簇態製備和驗證,均刷新世界紀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電漿體運作403秒,刷新世界紀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啟動建設;深空探測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高能級科創平臺立梁架柱。新獲批組建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總數達7家;國家科技與文化融合示範基地總數達4個;獲批建設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籌);新認定省重點實驗室(學科重點實驗室)121家、省産業創新研究院等高水準新型研發機構20家、省企業研發中心354家,重組省重點實驗室61家。關鍵技術攻堅戰碩果纍纍。緊扣“336614”戰略佈局,聚焦汽車“首位産業”和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和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27項,省支援資金15億元;堅持以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以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立項實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98項、水科學和先進功能膜材料聯合基金項目25項。LPDDR5動態存儲晶片實現國內市場零突破,計算光刻EDA軟體、高溫合金葉片、疊屏顯示等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處於全國領先水準。企業主體穩步壯大。構建科技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兩清零一提升”行動,企業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機構、有效發明專利佔全社會比重均超80%,規模 以上企業創新活躍度居全國第3位。科創産業深度融合。全省吸納、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達4442.10億元、3210.44億元,同比增長44.7%、44.8%;省市縣校一體打造安徽“雙創匯”品牌活動72場,發佈科技成果2250項,挖掘企業技術需求2189個,促成簽約項目1888個,金額約95億元;人工智慧産業招商引資落地項目總數744個,總投資額3602億元。創新生態持續優化。全國首創科技創新季度“賽馬”,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在106家高校院所和醫療衛生機構全面推開,科研經費“包乾制”、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科研單位綜合授權改革等全面啟動;“科大矽谷”建設起勢良好,新入駐科技型企業846家、創新創業人才近萬人,設立海內外創新中心9家。創新資源加速匯聚。全省人才總量突破1272萬人,累計入選國家重點科技人才計劃逾1300人次,居全國第8位;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依託“千人特訓營”培訓300余位複合型科技産業組織人才;新備案22家省院士工作站,累計柔性引進院士及團隊400余人次;羚羊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入駐用戶107.2萬戶,服務企業510.1萬次。全域創新日趨完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加速推進,G60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落戶安徽;國家級創新型縣(市)總數達8個,居全國第3位;全省高新區以佔全省不到1%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1/5的營業收入、1/7的稅收收入。

  第二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2023年4月26日至28日,第二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簡稱“科交會”)在合肥成功舉辦。本屆科交會以“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水準”為主題,包括44家中科院系統院所、21家省外“雙一流”重點高校在內,全國各地836家單位展示了1800多件高水準科創成果,線上線下310余萬人參展參會。國家有關部委領導,近20位“兩院”院士,200余位國內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頭部企業、知名金融機構相關負責人等高層次嘉賓參加各項活動,發表主題演講和主旨報告80余場。緊扣“四鏈”融合,舉辦21場專項活動,開展各類有效對接洽談1440余項(次),簽約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招商和科技金融項目352項,總金額約926億元,發佈最新産品66件,路演成果328個,推介項目410項。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正成為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集”。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23年,以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加快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重大科技設施平臺功能持續增強。合肥先進光源、雷電防護與試驗研究設施等大科學裝置開工。物質中心、地空中心、醫算中心三個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建成完工。環境研究院組建成立,數據空間研究院掛牌,科學中心五大研究院集聚各類人才1300余名,承擔國家級或省級重大攻關任務120余項,孵化引育企業60余家。“科大矽谷”組建9個海外創新中心,招引落地項目846個,新增創新創業人才近萬名;科技商學院開展兩期科創EMBA教學,新培育複合型科技産業組織人才近千人。科學中心建設單位取得“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高約束模式電漿體運作403秒”“九章三號光量子計算原型機”“大比例摻氨燃燒試驗取得突破”等重大原創成果。

  安徽創新館

  安徽創新館位於合肥市巢湖之濱,是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展館。全館總建築面積8.2萬平方米,由三棟獨立的場館組成,其中,1號館著重體現展示窗口功能,徵集展示創新成果2100余件;2號館著重體現成果交易轉化功能,入駐智慧財産權運營、技術交易、金融服務、成果評價等科技服務機構50余家;3號館著重體現對接服務功能,設有全球路演中心等會場5個。

  安徽創新館緊緊圍繞省、市大力推進科技成果“三就地”要求,積極構建“政産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著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線上線下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場建設,形成全國首創的展示轉化交易一體化運營模式。累計建成運營安徽科技大市場分市場12家,基本實現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全覆蓋。截至目前,舉辦以“中國(安徽)科交會”為龍頭的科技成果轉化活動400余場,挖掘匯聚國內外成果項目17270余項,培養持證技術經紀人近2300人,促成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金額超1108億元,接待社會各界參觀50余萬人次,促成科技成果團隊在肥設企110余家。先後獲批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稱號,累計獲得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等國家及省市榮譽40余項。

  教育人才

  全省有研究生培養單位21個,普通高校(含獨立學院)121所,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不含技工學校)245所,普通高中676所。初中2763所,初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學6218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全省專業技術人才總量503.3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53.0萬人。從事研發活動人員37.5萬人。

  全國重點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醫學和特色文科的全國重點大學,是首批入選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學,也是首批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學校現有32個學院(學部),含8個科教融合學院;設有蘇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國際金融研究院、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現有11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3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6個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建有13個國家級科研機構、6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82個中國科學院、安徽省、教育部重點科研機構。

  2023年,學校全力支援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紮實推進我國首個深空探測實驗室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工作穩步推進,獲批以獨立依託單位建設合肥微尺度交叉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火災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精準智慧化學重點實驗室,作為共同依託單位或聯合共建單位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9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合肥先進光源正式啟動建設,墨子巡天望遠鏡自主部署建成並正式投入觀測,超級陶粲裝置預研工作正式啟動。多項成果入選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年度重大科技成就等。

  新聞文化

  全省擁有文化館123個,公共圖書館133個,博物館225個(含非國有博物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51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15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99項,省級名錄626項。

  全省廣播電視臺78座,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96%,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95%。有線電視用戶777萬戶。全年出版報紙84種,總印數4.8億份;期刊(雜誌)181種,總印數0.3億冊;圖書11135種,總印數3.6億冊。全省有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125個,館藏檔案資料6779.3萬卷(件、冊),檔案館總建築面積67.2萬平方米。

  衛生健康

  全省有醫療衛生機構31361個,其中醫院1355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9340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84個,其他衛生機構18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衛生院131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825個,村衛生室15546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8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1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30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08個。衛生技術人員51.4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0.2萬人,註冊護士24.4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3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45.1萬張,其中醫院34.6萬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9.3萬張。全年醫療衛生機構共診療3.9億人次。

  人民生活

  2023年,全省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4893元,每人平均消費支出23607元。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47446元,每人平均消費支出27900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1144元,每人平均消費支出18905元。

  全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68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加人數為3408萬人。失業保險參加人數為700.4萬人,全年為17.1萬名失業人員發放了不同期限的失業保險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6377.9萬人,工傷保險參加人數為920.9萬人,生育保險參加人數782.2萬人。26.2萬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67.8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特困供養對象31.5萬人。

  推進民生實事

  2023年,安徽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深入實施10項暖民心行動的同時,圍繞促進就業、社會保障、困難群體救助、教育惠民、衛生健康、環境保護、交通出行、文體服務、城鄉建設、公共安全等十個方面,謀劃實施50項民生實事,健全月調度、季會商、年考核和“回頭看”工作機制,組織開展社情民意調查和暗訪調研,清單化、閉環式推進工作落實,統籌投入各類資金492.8億元,年度目標任務全面完成,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加充實、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續。

  環境保護

  2023年,全省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全省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82.9%,同比上升1.1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34.8微克/立方米,連續3年達國家二級標準。19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突破90%,好于年度目標;長江、淮河干流出境水質保持Ⅱ類,新安江流域水質優良比例保持100%,巢湖水質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準,引江濟淮輸水幹線水質達到Ⅲ類;長江(銅陵段)、安慶潛水(潛山段)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山水秀美的生態強省全面推進。發現全球新物種13個,長江安徽段江豚種群數、野外揚子鱷種群數明顯增多。新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5個,總數達32個,位居全國前列。全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産業2023年新落地項目1388個,産業總規模跨上6000億元臺階。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23年全省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達93.1%,連續4年超九成。

(安徽省台辦供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