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萬人説新疆”走進廣東分享會在廣州舉行。在主題為“想把新疆溫柔地説與全世界”的圓桌分享環節中,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郭冰茹與觀眾分享了她在新疆的成長故事,以及對新疆文學的思考。
郭冰茹在接受南方網、粵學習記者專訪時表示,新疆的“出圈”是壯麗景色、風土人情和人性善美相結合的成果。
家鄉溫暖美好
各民族雜居開放包容
“烏魯木齊是我的家鄉,有我童年和少年的美好時光,有親人、朋友、同學、老師,和每個人對家鄉的感覺差不多,親近親切、溫暖美好。”郭冰茹在烏魯木齊度過童年和少年階段,她剛結束暑假從新疆探親回來,談及家鄉烏魯木齊滿是懷念和不捨。
“記憶裏,瓜很甜,天很藍,冬天雪很大,大院裏的小夥伴很多。”郭冰茹談到她小時候住在各民族雜居的家屬院裏,大人們是同事、朋友,小孩們是同學、玩伴兒。每逢春節、古爾邦節、肉孜節,鄰居們都互相串門。郭冰茹還記得,自從她媽媽跟同事學會做馓子後,馓子就成了她家過年的待客食品。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夏天分瓜。一卡車西瓜或哈密瓜拉進大院,大人稱重、登記,小孩子們像過節一樣興奮,每人抱一個西瓜,排著隊挨家挨戶送,一條隊伍大家説説笑笑,跑跑跳跳。
跨民族的友誼,如同春風化雨般滋潤著她的心田。郭冰茹還記得,她初中同桌是個非常文靜的維吾爾族姑娘,笑起來特別好看。不同民族的同學們相處很融洽,下課後一起在操場上跳皮筋、打沙包,這讓她學會尊重差異、理解多元,也培養了她開放包容的心態,這是新疆這片土地帶來的特別禮物。郭冰茹一位同在廣州生活的新疆同學喜歡滑雪,每年冬天都會選擇距離廣州最遠的新疆禾木雪場,説到底也是一份家鄉情結。
新疆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滋養著每個到訪過的靈魂,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每位新疆人的性格。
新疆書寫“出圈”
壯美河山和真情實感缺一不可
今年暑假,郭冰茹回烏魯木齊探親,在書架上看到自己高中時候的札記本,上面還有老師的評語和被要求改正的錯字。“我女兒看了説,‘媽媽,你中學的時候文筆不錯啊。’”郭冰茹告訴記者。
郭冰茹介紹,她大學選擇中文系,是因為喜愛文字,而對文字最初的感覺,則來源於閱讀和練筆。她讀小學和初中時是上世紀80年代,當時烏魯木齊普通家庭都會有幾本文學雜誌,她閱讀的小説正是來自這些文學期刊。不僅如此,她還會在街頭的書攤租書回家看,閒暇時就沉浸在書海裏。除了閱讀,中學語文老師要求她每週寫札記,美麗新疆成為她最佳的素材,感悟自然也培養了她對文字和寫作的興趣。
近些年,作家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等新疆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後“出圈”,受到大眾的青睞。
郭冰茹認為新疆文學得以“出圈”,首先源於其獨特的自然景觀。雪山草原、成群牛羊、草原上的黑走馬、馬背上的哈薩克少年、絢麗漂亮的維吾爾姑娘……與喧囂繁華的都市相比,新疆滿足了讀者觀眾對“詩和遠方”的想像。
新疆除了獨特的壯麗景色、風土人情,還有普通人善良美好、積極奮鬥的故事,“出圈”的新疆書寫是二者相結合的成果。
“文學作品真正能打動人的是故事,是滲透在故事中的真情實感,是通過人民美好生活展示出人性中的善和美。”郭冰茹認為,在《我的阿勒泰》中,李娟寫出了北疆的地域風情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日常生活,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同時,她也寫出了女性和普通人努力工作、認真生活、執著理想的生命形態。
郭冰茹指出,新疆敘事和女性敘事涉及文學書寫中的地方性知識和性別意識,都是當下文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本質上考察的是文學文本如何處理普遍性與特殊性、個人性與公共性的問題。“好的作品一定是經由‘我’抵達‘我們’,經由‘地方’抵達‘中國’,經由特殊性抵達普遍性。”郭冰茹説道。
不立足於“地方”不可能寫出生動的“中國”,沒有個人經驗的真實表達,也不會有對人類普遍經驗的深刻體察。郭冰茹表示,要將個體經驗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以真情實感帶動讀者引發情感共鳴,期待新疆原創文學繼續書寫新疆的壯美河山,以及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的誠與愛。
在新疆與廣東文化交流方面,郭冰茹認為,除了作家、學者、編輯、出版家之間的合作,還可以組織兩地學生合作展開田野調查、文化訪談、科研項目等交流互動。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張菲菲
來源:南方網
廣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郵箱:gdtb2020@163.com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