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g biang 面
關中傳統的一種麵食,不過這前面兩字,在漢字中找不到適當的對象,有人寫作一個“大”字下面加上一個“面”字。此字在《康熙字典》和《漢語大字典》中均可找到,但讀音距離甚遠,且意義也絕不相干,所指並非“大麵條”而是“大臉面”,故不取。它的正確發音,陜西人,特別關中人,是很熟悉這一詞彙,很熟悉這一食品的,一下子便念得出來。這兩個字讀來應該加重,強調,一字一頓,聽時擲地有聲方好。讀音biang
biang,若是打一比方,則其聲音,與連續打嘴巴略同。陜西人創造了biang字。此字在西安麵館隨處可見,還伴有口訣和不少傳説。那字的口訣是:“一點衝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你一扭,我一扭,不見三點在左右。你一長,我一長,當中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邊,留個彎鉤挂麻糖,坐個車車遊四方。”在關中農村,先前吃這種面的方式方法尤其有趣。一般不是在自己家裏飯桌上邊慢慢品嘗,而是盛到一個大碗裏,從家裏走出來,在巷道村頭場院中間,與父老鄉親邊吃邊聊,一同共用。此面色澤鮮艷,吃口柔韌,淡雅清香,筋而有味。
在秦朝時,咸陽街頭有人賣biang biang 面;常有一位老翁推車沿街叫賣,有時在路邊或渭河邊架鍋劈柴生火並從渭河裏舀水和面、給鍋裏添水煮麵。如遇食客,將和好的面一扯二扯三四扯,五拉六拉七八拉,扯九拉十的,像變戲法似的將面拉成又長又寬褲帶面,並揪成寬麵片狀,仍向空中,麵片準確回落在滾開的鍋裏,煮熟後撈到大老碗裏,老翁從挂在車子杠桿上的布袋裏,取出各種調料,調入面碗中,然後將半鐵勺燒焦熱的清油猛的“呲啦”往上一潑,遞給食客。因為做功奇特,香氣四溢,筋軟滑溜,味道地道,口感爽快的biang biang 面,令圍觀者饞的大流口水,個個食欲大開,紛紛爭嘗,頓時一片嘖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