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陜臺視窗 > 歷史遺存

開漢字先河 承萬古豐功

發佈時間:2024-09-26 16:25:21

開漢字先河 承萬古豐功12

穀雨時節,位於白水縣倉頡廟內的倉頡手植柏鬱鬱蔥蔥,生機勃勃。彭一鵬攝

開漢字先河 承萬古豐功51

倉聖鳥跡書碑。陳宏江攝

  渭北高原,綠意涌動。

  倉頡廟內翠柏蒼蒼,別有一番意境。

  在上古傳説中,倉頡是軒轅黃帝的記事史官。他創造了文字,因此被人們尊為“字聖”和“中華文字始祖”。

  倉頡造字,不僅結束了人類結繩記事的歷史,還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人類發展史上一個燦爛的里程碑。

  據傳,倉頡出生於白水縣,于洛南縣創造了文字。這兩個地方都留存有許多與倉頡相關的遺跡。2014年,白水縣、洛南縣聯合申報的民間文學類“倉頡傳説”,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文明之光耀古今

  倉頡,複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古陽武(今白水縣陽武村)人。傳説,他曾在洛南造字作書。

  《春秋緯·元命苞》中記載,倉頡“卒葬衙之利鄉亭”。衙即白水縣的古稱;利鄉亭是今白水縣史官鎮史官村。倉頡墓在史官村的倉頡廟內。東漢延熹五年(162年)所立的倉頡冢碑尚保存完好,現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倉頡廟佔地17畝,廟內有千年以上樹齡的古柏48棵。其中,倉頡手植柏的樹齡在5000年以上。

  “白水倉頡廟是全國為紀念文祖倉頡所設場所中唯一的國保單位,也是全國唯一的集廟、墓、碑、書、柏于一體的文祖殿堂。”倉頡傳説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孝文説。

  倉頡廟內碑石存量頗豐。其中,倉聖鳥跡書碑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立,刻有“倉聖鳥跡文”,共28個字。

  “這28個字是‘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根據當地民間傳説及有關資料,有學者認為這篇鳥跡短文記述了黃帝和炎帝聯合別的部落,籌謀與蚩尤開戰,並一舉打敗蚩尤及慶祝勝利的過程。”王孝文説。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倉頡造字成功,發出第一縷文明之光,天地也為之動容,下了一場“穀雨”。關於穀雨節氣的由來,流傳最廣的就是“倉頡造字”傳説。

  2010年,聯合國將穀雨這天定為“聯合國中文日”,以此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的貢獻。

  千年古柏猶蒼勁

  雨水滋潤了百谷,文明也因此拔節生長。

  倉頡廟內,48棵千年古柏鬱鬱蔥蔥。其中,最大、最古老的柏樹是倉頡手植柏。經過5000多年歲月洗禮,倉頡手植柏至今依然枝繁葉茂,四季常青。

  此樹紋理如奔騰的河流,有學者稱之為“文化之源”。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在其作品《倉頡廟記》中這樣寫:“樹裂如劈,枝指似戟,歲月滄桑,文明歷程,盡在其中。”

  為精准保護古樹名木,白水縣編制了倉頡手植柏“一樹一策”保護方案,在倉頡廟安裝監控、避雷針、熱成像儀、病蟲害監測儀等設施,24小時實時監測古柏生長情況。

  千年古柏猶蒼勁,一代史官有美名。每年穀雨,成群結隊的百姓聚集在倉頡廟,集體祭拜,感念千古聖賢。

  4月3日,洛南縣保安鎮,細雨濛濛。洛河穿境而過,河邊就是倉頡小鎮文化旅遊景區。在景區倉聖大殿外的倉聖廣場上,工人忙碌著,為穀雨祭祀作準備。

  洛南民間穀雨祭祀倉頡活動有數千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倉頡小鎮文化旅遊景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每逢穀雨,洛南群眾都會來此舉行祭祀倉頡典禮,紀念倉頡的豐功偉績。

  為弘揚倉頡文化,2008年,白水縣成立倉頡文化研究會,通過自辦會刊、網站,舉辦研討會等形式發展倉頡文化研究事業。

  “我們以蒐集、研究、宣傳、服務為宗旨,研究整理大批文化資料,挖掘保護了不少倉頡造字的遺跡,廣泛宣傳倉頡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倉頡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忠堂説。

  《倉頡廟古碑探微》《倉頡傳説》《詩咏倉頡》……近年來,倉頡文化研究會已推出倉頡文化系列叢書16冊。

  作為土生土長的白水人,83歲的王孝文自幼便受到倉頡文化的熏陶。收集關於倉頡傳説的故事,追隨字聖的夢想早在他的內心生根發芽。

  多年來,王孝文經常到學校、機關等單位宣講倉頡文化。他説:“倉頡傳説承載著智慧、奉獻等優秀品質。我要擔負起傳承使命,讓更多人‘敬仰倉聖、珍惜文字、熱愛讀書’。”

  漢字之美永傳承

  依託倉頡傳説,洛南縣精心策劃打造了重點文旅融合項目——倉頡小鎮文化旅遊景區。

  “項目以倉頡傳説為核心主題,依託倉頡造字遺跡群,打造倉頡文博館研學、親農·溪樂谷休閒度假民宿、倉頡文化旅遊康養等板塊,形成集文、教、養、遊于一體的特色景區。”倉頡小鎮文化旅遊景區工作人員黨佳説。

  在景區內,記者看到一間古色古香的教室。黨佳告訴記者,倉頡小鎮文化旅遊景區已獲批陜西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這間教室就是專門為研學準備的。

  近年來,洛南縣還舉辦了倉頡文化藝術節,開展“追溯漢字之源·展我藝術風采”研學活動,以及“非遺進景區”書畫傳承展示等系列活動。

  漢字尋根,文化探源。近年來,白水縣倉頡廟景區管委會依託倉頡文化資源,開發研學課程,吸引全國各地的學子前來體驗。研學課上,工作人員帶著學子們穿漢服、習漢禮、遊聖廟、拜先聖、寫漢字。其中,祭拜倉聖典禮由正衣冠、鐘鼓齊鳴、迎神位、敬獻五穀、敬獻貢酒、恭誦祭文、行祭拜禮等環節組成,極具互動性和參與感。

  “我們打造研學互動課堂,讓停留在課本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活起來,讓孩子們對中華文明有更強烈的認同感。”倉頡廟景區管委會旅遊服務部負責人李敏説。

  2020年9月,倉頡文化研究會&&舉辦白水縣首屆“倉頡杯”高中學生詩歌創作大賽,收到投稿890余首。

  《追憶倉頡》《獻給倉頡的歌》《鑿進心中的驕傲》《漢字魂 中華根》……學生們以高度的熱情歌頌倉頡、歌頌漢字、歌頌故鄉,表達自豪之情。

  “唱響倉頡頌歌,講好白水故事。除開展詩歌徵文之外,我們還積極組織研究會會員進校園傳播倉頡文化,教育孩子們敬倉頡、愛漢字,傳承文化根脈。”李忠堂説。

  “滔滔洛水源遠流長,倉聖造字播撒文明……”在史官村,世代守護在這裡的村民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村歌《追夢史官展雄風》,用他們的方式紀念倉頡。

  如今,倉頡傳説還為白水當地的民歌、戲曲等民間藝術創作提供了靈感。倉頡文化研究會還成立了曲藝社,會員們自編自排《倉頡頌》《倉頡造字》等節目,進社區、進鄉村進行展演,極大拓展了倉頡傳説的傳播渠道。

  “倉頡鳥跡既茫昧,字體變化如浮雲。”

  “精英自泄乾坤秘,典冊因垂日月光。”

  ……

  千年滄桑變幻,紀念倉頡的詩文層出不窮,文脈傳承的力量綿延不絕。

  (陳宏江 王佳偉)

  (來源:陜西日報)

  陜西省台辦供稿

陜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