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侯悅林
初冬時節,氣溫下降。聞名遐邇的蓋州葡萄在歷經數個月的蟄伏後,開始從878個冷藏保鮮庫出貨,在鞏固傳統北方市場的基礎上,進入長江以南80%的區域,並出口到俄羅斯、泰國等海外市場。
據統計,蓋州葡萄佔全省葡萄産量的1/3。作為我省最大、全國著名的葡萄優勢産區,蓋州市正面臨秋季葡萄集中上市、市場供大於求、葡萄價格承壓走低的市場環境。堅持做品質葡萄的倡導者、市場秩序的維護者,蓋州市開展系列提質增效行動,以龍頭企業帶動打造黃金品質,做精優勢品種構建金牌産區,聯農帶農鍛造金色鏈條,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縣域經濟“萄”金路。
從高産果到品質果打造“黃金品質”
近年來,我國葡萄種植已由傳統優勢産區擴展到全國各地。蓋州是傳統農業大市,而葡萄、蘋果等水果又佔第一産業的半壁江山,地位舉足輕重。
面對葡萄品種洗牌日益加快、産區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蓋州市市長袁世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蓋州葡萄要穩住陣腳、保持定力,不跟風不盲從,專心致志做好提質增效這篇大文章,打造優質葡萄、效益葡萄、品牌葡萄。”
蓋州市葡萄協會會長、景程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博説:“過去追求葡萄大串大粒,現在追求自然出挑,先口感再賣相,讓消費者吃上一口就能記住,這就是‘蓋州品質’。”
為了留住消費者舌尖上的記憶,蓋州市上下全力攻堅,組建葡萄發展工作專班,成立蓋州市葡萄協會,舉辦葡萄産業發展大會,一場觀念變革、品質升級的革新行動全面展開。
遼寧舟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張有成介紹,今年上線的“舟度農業”微信小程式,對陽光玫瑰葡萄分級銷售,最貴的每斤超過30元。其宣傳語包括“自然成熟每一粒”“光照時間長達2513小時”。
趙博説:“健康好吃才是第一位的,提質必先控産。單産量太大,香氣、甜度、個頭等就不行。”為此,景程合作社把每畝上萬斤的産量,通過人工疏果減到4000斤以下。
蓋州市森源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則把“卷品質”進行到極致:每畝葡萄樹由傳統的300株減少到1至3株,其中最大的一株佔地近一畝。每株葡萄最少挂果1000串,多的1500串,一株葡萄的銷售額高達1萬元……這裡的葡萄平均樹齡30年,“住”連體大棚,“吃”有機肥,靠“顏值”和品質“出圈”。
舍才能得。降單産帶來的好品質,給果農帶來實實在在的好收益。
陳屯鎮太平溝村村民張永富的4畝巨峰葡萄,一根藤只留4至6串,每串80至100粒。幾個外地客商在地頭展開輪番競價,好葡萄賣出個好價錢。張永富算了一筆賬,控産比不控産的收入高了近一倍。
去年,張永富還是全村的單産冠軍。今年,經科技人員指導、協會引導、鎮村幹部開導,張永富開了竅,也得了實惠。
拒絕科技與狠活,代之以對黃金品質的堅守。以景程、舟度為代表的蓋州好果暢銷北上廣深等高端市場,贏得良好口碑。景程陽光玫瑰葡萄覆蓋香港60%的超市,並出口到泰國,市場逐漸拓展到海外。
從重品種到重産地構建“金牌産區”
在群雄並起的葡萄市場,消費者往往只知品種,卻不知産地。事實上,産地之於品質至關重要。
蓋州位於北緯40°,是國際公認的葡萄生長黃金地帶。據《遼東志》記載,早在明朝嘉靖十四年,蓋州就有葡萄栽培,距今已有489年,是我國久負盛名的優勢主産區,蓋州葡萄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
蓋州葡萄以“大、紅、甜、脆、香、水”聞名。2018年,在遼寧省首屆葡萄大獎賽中榮獲金獎;2019年,在全國(北鎮)葡萄大獎賽中榮獲金獎;2020年,獲遼寧省農産品百強品牌;2022年,蓋州獲批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以葡萄為主導産業之一的標準化示範區。
陽光玫瑰和妮娜皇后葡萄引進人、江蘇葡萄協會會長曹海忠表示,經過在全國各地考察發現,蓋州擁有種植葡萄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特點,出産的葡萄品質最佳。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卜慶雁認為,每個地區都有適合自己的優勢品種,需要不斷試種、選種才能形成成熟經驗。不管新品種還是老品種,在自己的優産區做好優勢品種,才是王道。
蓋州市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姜明君認為,打造金牌産區,保護和改良土壤是根本。蓋州市制發種植手冊,開展線上教程,“月子肥”什麼時候施,改良土壤時有機物料啥比例,果農們一學就會。
近年來,蓋州孕育出巨峰、遼峰、陽光玫瑰、藤上皇等多個優勢品種。今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葡萄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再度傳來喜訊:由舟度運營的13畝玻璃溫室,陽光玫瑰口感脆甜、香味濃郁,品質提升了一大截兒。張有成分析,玻璃溫室的透光性更好,物聯網讓水肥管理更精準,科技助力品質提升。
改變遠不止於此。産業興旺還吸引大批“新農人”不斷回流。景程和舟度是蓋州葡萄生産銷售的龍頭,兩家的&&人趙博和張有成都是90後,也都是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打拼一番後,因看好家鄉的特色産業回鄉創業。
作為具有數百年種植歷史的蓋州,一代代果農擁有傳習已久的經驗。如今,有知識、有眼光的“新農人”迅速成長,正在引領蓋州葡萄不斷成長。
從分散到聯合鍛造“黃金鏈條”
果農“單打獨鬥”沒有統一標準和規劃,上市時間集中、銷售半徑短、定價權掌握在採購商手中……在葡萄市場上,小農戶難以對接大市場鴻溝的現象亟待破解。
蓋州市通過延鏈補鏈強鏈,打造聯農帶農金色鏈條,著力提升産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
針對果園種植單體規模小且分散,難以普及標準化種植的現狀,今年8月31日蓋州市葡萄協會掛牌成立,從生産資料統購、生産方式優化、品牌塑造推廣等方面搭建起“共建共用共贏”平臺。協會積極幫助果農打開銷路。截至目前,幫會員銷售葡萄500萬斤。
蓋州市加快培育、扶持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葡萄産業組織化程度,逐步實現由分散粗放的一家一戶經營模式向標準化、訂單化、規模化生産模式轉變。
景程採取“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周邊農戶50余戶、合作園區500余畝,每年收購、銷售社員種植的果品200余萬斤。景程社員、上屯村村民慧有為説:“景程對品質要求非常嚴,每粒15克至18克,太大太小都不行。”
除了品質上的差異,上市時間也是影響競爭力的重要一環。面對秋收旺季果品賣不上價,果農豐産不豐收的窘況,蓋州市提出“秋果冬售”錯峰銷售策略,依託遍佈城鄉的冷藏保鮮庫,擺脫靠天吃飯的束縛。
今年景程的陽光玫瑰從藤上摘下來,全被送進了冷藏保鮮庫。趙博説:“優品配得上優價,陽光玫瑰11月才陸續出貨,將主攻元旦、春節消費旺季。”
凜冬將至,屬於蓋州葡萄的精彩才剛剛開始。甜美多汁的蓋州葡萄甜在消費者的口中,美在果農的心裏。
來源:遼寧日報
遼寧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